龙袍叫朝服,是皇帝参加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等活动所穿的礼服。这种礼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因此也叫“衣裳制”。衣代表乾,也就是天,裳代表坤,也就是地,因此也叫“上乾下坤”。
“朝玄端,夕深衣”的礼制传统
中国早在部落联盟时代已经出现朝服,三代时期就形成了“朝玄端,夕深衣”的礼制传统,部落首领早朝穿朝服,夕朝着便装。
汉明帝对朝服制度进行了改良,此后的朝服包括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一直沿用到明朝。
当然在这期间,朝服制度也有改动,如明黄色在隋唐时期成为帝王的专属,但变动最大的则是清朝。
清朝皇帝冠服大体分为礼服、常服、行服、雨服。单就龙袍而言,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前期是从努尔哈赤到顺治皇帝这几十年,中期是从康熙皇帝到雍正皇帝这一段时间,然后是乾隆皇帝之后的百余年。每个阶段龙袍的样式都是基本一致,只是纹样会有不同。
清朝皇帝的朝服基本形制为圆领右衽大襟,同时,还有一个独具特色的马蹄袖口,表现出清朝龙袍浓郁的满族色彩。
清朝龙袍制作首先由礼部定式,或者由皇帝自己命题,再交由内务府的画师绘制成重彩工笔小样,完成后交由总管太监上呈皇帝御览,或者直接经内务府大臣审定后连同批件送发江宁、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分织制作。
三处织造司各司其职,据《清会典》载:“凡上用缎匹,内织染局及江宁局织造。”江宁负责织造御用彩织锦缎,苏州负责织造绫、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杭州织造处负责织造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
天子尚黄
制作龙袍的第一道工序是选料。龙袍选料非常讲究,通常选用苏州、杭州、绍兴等江南地区出产的丝绸,这些地区的丝绸通常采用细密的织法,如锦缎、绡绢等,让龙袍具有光泽和华贵感。
然后是龙袍颜色的选择。黑色是秦代龙袍的基本色调。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改服黄色。西晋以赤色为贵。隋唐又开始崇尚黄色,流行黄色的龙袍。李渊曾下诏“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服”。从此黄色一直作为最高贵的颜色,为皇家专享。
明朝时期的龙袍颜色除黄色外,还以白色、黑色、红色等五行色为基准。清朝则选用明黄、金黄、杏黄等色——自唐朝以来,黄色就成了帝王的专用色,而中华文化又有着崇黄的传统,与黄帝的“黄”相映,因此清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黄色,以宣示其统治的合法性。
象征皇权的十二章纹
第二道工序是绘制图案。龙袍上的纹样象征着皇权,非常重要。
首先是龙图,龙袍上龙数为9条: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内里襟藏1条。其中前胸和后背是正龙,下方皆为行龙。这样的布局,不管从前面看还是背面看,都是5条龙,隐含帝位“九五之尊”的寓意。
其次还有“十二章纹”、五色云纹、八宝纹和立水纹等。其中“十二章纹”是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纹饰,包括日、月、星辰、山、龙、菊花、火、稻米、黄河、黑海、斧头和蠃鱼,其分别象征天、地、星辰、国家、皇帝、季节、阳光、农业、黄河、海洋、武力和法律等,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和万物都在其辖制之中。
清朝统治者是来自辽东地区的满人,入关后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用自身的文化对其进行了改造。比如,在龙纹之外还装饰了五彩云纹以及蝙蝠纹,红色的蝙蝠纹取洪福之意。衣服下摆上,会装饰海浪、山崖和宝物,代指江山。而在“十二章纹”中又融入了马蹄、马鞍、弓等形象,使其具有了新的特色。
黄金打制的金线与精美绝伦的宫廷绣
图案在设计绘制完成后,通过反绣法完成上稿,由专门的画工设计彩色小样,按成品尺寸放大着色交由绣作生产。古代龙袍的刺绣工艺非常讲究,明清时期的龙袍大多为京绣,又称宫廷绣。
为表现皇家气派,绣线多用金银线。据《雪宧绣谱》载,制作金线需把一块黄金经过三万多下捶打,将其变成薄为0.1毫米的金箔,薄到人的体温都可以令它卷起,再把金箔粘在一种特殊纸张上进行切割。
1957年,北京十三陵定陵万历皇帝的陵墓中出土了一件龙袍——明皇帝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万历皇帝为显示皇权,其龙袍大量用金,共用捻金线4000米,片金线11300根,可见其奢华。
除金银线之外,其他绣线颜色主要有黑、黄、红、蓝四色,黑象征高深,黄象征皇权,红象征喜庆、蓝象征高贵。
其次,依据图案的不同,针法的选用也不同。
《雪宧绣谱》在“针法”一章中专门讲解了以各种针法所能绣的相应图案,如叠鳞针绣龙身,抢鳞针绣龙尾,龙鳞部分则用扎鳞针。除绣龙图以外,其余纹样绣法也不同。如用盘金、钉线绣海水如意纹,用钉线、套针、打籽、滚针等多种针法来绣八吉祥纹样。
完成绣制后才开始裁剪和缝制。龙袍的款式多样,但基本特征是袍长及地,领口高,袖口宽大。常见款式有直袖、宽袖、鼓袖等。根据皇帝的体型,裁剪出合适的形状,并进行缝制。
珠玉其外,九五之尊
除金银线之外,龙袍还常常配有宝石、珠子等装饰材料,以增加龙袍的华贵感和细节精致度。甚至有时还会用到珍贵的玉石、珍珠、贝壳等物品来装饰龙袍的纽扣或其他部位,以凸显皇帝的尊贵和权威。
对古代的帝王来说,腰带同样是服饰中极为显眼的部分。清朝皇帝会在腰带上装饰黄金带版,还会点缀各种宝石和珍珠。
东珠是产自辽东的一种十分稀有的贵重珠宝,在清朝只有皇室才能使用,否则就是僭越。皇帝的腰带上,一般会点缀九颗大东珠,二十颗小东珠。四颗小东珠围绕着一颗大东珠的上下左右,表达对上天的崇拜及取“九五之尊”之意。
清朝的皇帝在祭天的时候会使用饰有天青石的腰带,在祭祀地坛的时候会使用黄玉装饰的腰带,在祭祀日坛的时候使用装饰了珊瑚的腰带,在祭祀月坛的时候使用饰有白玉的腰带。
价值200多万的龙袍
绣制龙袍花费的人力和物力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熊召政在《张居正》一书中写道:“隆庆皇帝生前比较节俭,给他制作的龙衣,价码儿最低,却也是二万两银子一套。”而工匠透露的造价是四千两银子。
绣制这样一套龙袍究竟需要多少钱?
根据最新古代服装专家估算,一件龙袍的物料成本大概在清朝2000两-4000两白银之间,而且这不算人工,仅仅是材料费。如果加上这些高级绣工、画工、监工等人工费的话,以2000人计算,每人工费为1两白银左右,那么人工费即为2000两。
所以,一件龙袍的造价大约为4000-6000两白银。
清朝1两银子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为350-700元,那么,一件龙袍大概价值为200多万元以上。由此可见,制作一件龙袍需要投入多大的人力和物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