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
出生于1949年的“共和国同龄人”,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光辉历程的亲历者,更是新中国发展的奋斗者、建设者和见证者。
国庆期间,上游新闻推出《共和国同龄人》系列报道,采访了7位重庆的“共和国同龄人”,讲述他们在文化繁荣、交通变化、工业发展、对外开放等各个领域,奉献青春、挥洒汗水的故事。
这组报道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有他们的同事、同行……今天,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声音。
感受到文艺工作者的骄傲和自豪感
“视频和文字报道我都第一时间看了,做得非常好,也勾起了我的很多回忆。《共和国同龄人》系列报道首篇报道的‘主角’,是巴渝笑星曾凡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他见证了重庆乃至中国的文化繁荣。”
看到报道后,曾凡强的徒弟、知名节目主持人何力格外感慨地说,今年其实也是自己拜师20周年。“看完报道,作为他的徒弟,同时也是一名文艺工作者的骄傲感和自豪感,又一下子就出来了。”
何力说,“老师能从一个学徒成长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我觉得除了努力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品。”何力说,当自己看到老师在报道视频中特别提到他跟每一位拜师的徒弟都会说,“你学艺要先学做人,因为人品是最重要的。”“20年前我拜师的那一幕一下就在脑海里浮现了出来,特别鲜活。”
“在此,我也再次祝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也希望我的恩师能够平安健康,等新中国成立80周年、90周年的时候,我们再来一起庆祝他们的生日。”
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不断自我进步
“我与新中国同岁,这是一场缘分带来的特别故事,作为依靠一双假肢登上珠峰的登山者,我虽然没有腿,但却坚定地想把五星红旗插上珠峰,这是一种决心。”夏伯渝说,自己今年特意提前到了北京,一是想早早地感受首都的国庆氛围,二也是想看看升国旗,看看祖国的变化,也回顾自己一直以来走的这条路。“可以说,我跟随祖国的脚步,不断在挑战,不断在自我进步。”
夏伯渝说,就个人而言,坚持登山靠的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是练深蹲、俯卧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各种康复训练。
但对于我和祖国来说,是祖国的进步,让我能够换上钛合金假肢,足以挑战珠峰,完成“珠峰梦”,我也因此把五星红旗深深地插上珠峰,表达感激和感动的心情。
登珠峰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是无惧困难、永远向前的攀登精神,我喜欢登山,也更热爱我的祖国。
感受到城市公交发展的日新月异
“我们这一代人与新中国同岁,是一份荣耀,也很荣幸能够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向大家讲述以前的故事。”本次报道的受访者、75岁的陆建国是一名退休的重庆公交司机,开公交30多年来,见证了城市公交的变迁与发展。
如今退休在家的他,鲜少有机会再坐一坐驾驶室。因为这次报道,陆建国有了一次新的体验,和儿子一起感受了如今智能化的公交出行场景,在现代化的公交站场,他近距离接触了新能源公交车,感受了便民化的设备设施,“那一瞬间回到了以前开公交车的时间,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么多年来,城市公交事业的发展已经日新月异,交通也越来越发达,祖国也越来越强大。”
推动更多“重庆造”扬帆远航
“透过报道,我们看到老一辈外贸人的奋斗故事,他们凭着敢拼敢闯的精神,踏实勤勉的作风,为‘重庆造’走出去打下坚实基础。”
“共和国同龄人”张永奎,自1985年进入重庆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现重庆市商务委)工作,见证了重庆对外贸易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满怀信心“走出去”。
看了他的报道后,重庆市贸促会贸易促进部副部长王程雷表示,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外贸人的精神和作风,搭建高效经贸合作平台,更好地服务全市产业国际化发展,推动更多“重庆造”走出国门,扬帆远航。
以多样化高品质供给满足消费新需求
“共和国同龄人”钟德蓉,从“三八商店”到“重庆百货”,再到重庆第一家商业上市公司,见证了消费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非常走心,非常有温度!”她的报道发布后,重庆百货通过视频号等方式进行转载,众多员工纷纷转发、点赞。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和背后的故事,也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一波“回忆杀”。
重庆市零售商协会秘书长王巧玲说,当年“三八商店”成长为上市公司的巨变,让她深有感触。“老一辈用实干精神树立了榜样,我们将和会员单位,不断丰富消费供给,创新消费业态,更好满足市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品质消费需求。”
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
75岁的邓章芬,曾先后参与过重钢四厂、西南铝加工厂、重钢集团、庆玲汽车厂的建设和改造,见证了重庆这座制造业重镇的“焕新记”。
在看了和自己一样的多位“共和国同龄人”的报道后,她表示,自己仿佛置身于几十年前的日子。那时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处于发展阶段,与现在相比,一切都是那么落后。作为一名与新中国同岁的人,她很庆幸见证了祖国的发展,现在也享受到了国家的福利。只有祖国安定繁荣,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邓章芬真心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她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
一家三代“重钢人” 是我引以为傲的事情
75岁的邓世维,是一名“老重钢人”,见证了“大国制造”。
“看了这组报道,我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自己在重钢奋斗的日子,令人心潮澎湃。”周年秀感慨地说,她也是“老重钢人”,是邓世维的同事,今年74岁,如今退休在家。
她告诉记者,自己1972年进入重钢,在废金属车间工作,负责开天车。在重钢尽心尽力干了一辈子,退休后,周年秀依然牵挂着重钢的发展。重钢集团从大渡口搬迁到长寿后,自己去过新厂区几次。“就想看看现在的厂区啥样,有些啥变化。”周年秀笑着说。
从汉阳铁厂到重钢的百年历程,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演变史,更是中国钢铁工业前行的缩影和写照。在她看来,这是无数“老重钢人”呕心沥血,付出艰苦努力的结果,是几代重钢人凝结的钢铁报国情结,她们一家三代都是“重钢人”,这也是她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事情。
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 张皓 郭欣欣 陈竹 谭旭
编辑:李舒 责编:吴忠兰,孙琼英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