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其治理水平直接关乎群众的幸福指数。
前段时间,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重庆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多个区县,上游新闻记者在一个个社区创新打造的阵地中,看到了基层治理最美的模样。
走进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映入眼帘的是围坐在一起喝坝坝茶的老百姓。他们轻松地聊着家事国事天下事,氛围热烈。实际上,许多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也正是在树荫下的坝坝茶摊上,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的。居民们将问题困难摆在一张桌子上,大家讲真话、讲实话,将社区实际情况融进去,把问题矛盾摆出来,共同出谋划策。
南湖社区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曾经也有基础设施破损、公共休闲娱乐设施缺失等问题。在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社区创新治理模式,把一个废弃的垃圾场建成了“三益书院”,居民在这里喝喝茶、聊聊天,一些忧心事、烦心事就解决了。南湖社区党委书记余建说,通过这个协商议事平台,社区解决了下水管道改造、电梯安装等问题,居民的幸福指数原地升级。
沙坪坝区美丽阳光家园是一个居住着4万人的公租房社区,人员流动性大,住户需求多样。在小区中央,一个砖红色的小屋子非常显眼,它就是小区治理的阵地——“红岩小屋”。
“解题的关键在于建好机制。依托红岩小屋,我们发动50多名社区志愿者,整合党员、律师、网格员等力量,将咨询、建议、登记等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就近搭建社区服务群众的平台。”美丽阳光家园社区党委书记黎雅红说,居民琐事儿有了中间的话事人,大家和和气气地就把问题解决了。今年夏天,红岩小屋还开启空调、摆上报刊、放好饮水机,居民有空时都乐意走进来和志愿者聊聊身边事。
除了激发社区内生活力为群众“安居”,推动群众“乐业”的小阵地也在持续发力,为民生提供坚实的保障。
民主村社区夜景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了解到了游摊商贩所需,利用边角地开辟遮风避雨、零租金入驻的“惠民巧匠房”。这不仅解决了商贩生计问题,保留了历史风貌,还为周边群众生活提供了便利。此外,通过社区民警为居民和商户牵线搭桥,原住居民就业率和店铺用工稳定性都有所提高。
老百姓的需求满足了,心气自然就顺了,社会也就和谐稳定了。一个个不断创新的小阵地就像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它有效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激发基层治理“大活力”。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让基层治理这朵花努力绽放,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游新闻记者 陈竹
编辑:陈璐 责编:吴忠兰,孙琼英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