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锅和川菜迷恋“重口味”,长期摄入高盐和高油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进而增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在医生眼里,这些都是代谢性血管疾病,是威胁健康的“隐蔽炸弹”。
为拆除这颗“炸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双向奔赴”,以各自所在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共建共享,共同寻找代谢性血管疾病的“健康密码”。10月29日,奋楫争上游·改革“四重”奏—“川渝一盘棋·唱好双城记”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了这个带有双城印记的实验室。
采访团记者走进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
原发性醛固酮(原醛)增加是引起代谢性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在国际首次解决原醛的流行病学难题,为临床诊治奠定基础。”实验室研究员蒋宗哲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在过去积累基础上,实验室已经取得多项国内国际领先成果。
根据实验室展板资料,首次发现circRNADICAR并证实其在糖尿病心肌病防治中的作用;在国际上首创的68Ga-Pentixafor PET/CT无创检查,有望成为未来对原醛定位诊断的主要手段。
说到两者的“双向奔赴”,还要从几年前的一份检查报告说起。
2021年9月,泸州的一名原醛患者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求医,带着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一份68Ga-Pentixafor PET/CT检查报告。正是这个无创检查报告,引起前者内分泌科主任李启富的注意。
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里,医学科研工作者正在开展实验。受访者供图。
对原醛患者进行检查,国内外医院主要采取肾上腺静脉取血定位诊断。这是一种有创检查且技术难度大,很多医院无法开展。很显然,患者手中的创新性检查报告非常少见。
李启富立即联系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徐勇。两人在电话中交流一阵后,不约而同地想到开展跨省合作。
约1个月后,双方启动了这项无创诊断技术的效能联合研究。3个月后,100名原醛患者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完成了检查,之后李启富团队接力完成后续研究。2023年初,双方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著名国际医学期刊JAMA子刊上,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68Ga-Pentixafor PET/CT对原醛患者的诊断效能与判断标准。目前,重医附一院、湘雅医院等多家医院陆续开展了这项技术的应用。
“一个的长处是基础研究,一个有丰富的临床积累。”蒋宗哲说,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强强联手、扬长避短,可以让代谢性血管疾病研究进展更快一些。
今年初,四川省科技厅和重庆市科技局正式认定首批3个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两者联合申报的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位列其中。
国内缺乏将“代谢异常”与“血管损伤”系统整合研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而“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的成立,打通了代谢性血管疾病的上游(代谢紊乱)和下游(血管损伤),创新性地对代谢性血管疾病开展系统研究。
现在,这个由川渝两地共建的实验室里,研究数据、病理样本、研究人才等均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已架构起4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我们将力争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原创成果,提高代谢性血管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水平,降低代谢性血管疾病危害。”蒋宗哲说。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编辑:邓晞 责编:周尚斗,孙琼英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