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10月29日,多名学生反映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餐饮公司将学生外卖扔进垃圾桶,并对学生进行辱骂和殴打。网传视频显示,吉林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一名男子阻止手拿外卖的学生回宿舍,并直接从女生手中抢走外卖扔进垃圾桶。学校回应称,已与餐饮公司达成协议,要求其进行道歉和赔偿。
校内食堂与校外商家的“势不两立”并不是孤例,很多学校都明文规定禁止外卖入校,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也并不鲜见。河南焦作一所护理院校的有关负责人就表示,这样的做法是为学生的安全着想,校外很多小吃和饮料都是无证经营,食品安全没有保证。
这名负责人的说法基本上代表了学校禁止外卖入校的普遍理由,那就是守护食品安全。诚然,食品安全大于天,学校的食品安全尤为重要。但“一刀切”地禁止外卖入校,甚至以野蛮粗暴的方式阻止学生取外卖,大肆抢夺丢弃外卖,显然难以服众,甚至可以说是“丢人现眼”。
学生餐食背后的利益考量,恐怕才是一些学校肆意剥夺学生餐食选择权的深层次动机。校门一关,高校食堂便无需参与市场竞争,做什么学生就只能吃什么,事实上剥夺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从“鼠头鸭脖”事件到臭肉风波,一系列事实证明,当食堂成为缺乏竞争和监督的“独立王国”,当食堂收入成为一块“垄断的蛋糕”,食品安全这个底线往往也易失守。所以,用食品安全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禁止外卖入校,并不能让人信服。
学生是食堂的服务对象,让学生吃饱吃好,是所有学校食堂的本职工作。同时,学生点外卖、下馆子换换口味,都是正常的选择权利,并不需要得到学校的“允许”,学校更无权设限禁止。以“无微不至”的“暖心”动机对学生和外卖“大打出手”,这样的拧巴场景,折射的是学校管理思路的误区和管理方法的缺陷。为了守好自己的垄断利益而不惜拿出极为难看的吃相,这样的餐饮公司,就应该请有关部门介入,彻查有没有涉及利益输送、贪污受贿等违法乱纪的行为。
要解好校内餐饮与校外食品的并存问题,一个关键词是“开放”,另一个关键词是“监督”。开放,意味着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价廉物美的餐食,也能倒逼学校食堂不断改进服务水平。监督,就是要引入有关部门、学生、社会等多方共同监督的机制,让校方的管理更加尊重学生的正当诉求,在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更加合理合法、科学规范。
民以食为天。把学生钱包当成“唐僧肉”、把食堂作为旱涝保收的“摇钱树”,这样的现象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更需要下大力气治理。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息事宁人的道歉和赔偿,而是从管理思路到管理方法上的根本转变。这样,学生们才能吃得安心、舒心。
特约评论员 吴迪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编辑:龙春晖 责编:王蓉 审核:陈旭
上一篇:教育高质量发展看山西:山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殷杰赴吉县调研驻村帮扶工作 山西大学殷杰 教育高质量发展看山西
下一篇:前三季度24省经济增长不达标,广东、湖南增速不及全国平均水平 湖南2024前3季度gdp增速排名 三季度湖南经济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