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在时代境域里存在的可能
——观魔术《天女散花》
文/泥文
魔术是制造奇妙、玄幻的艺术。魔术之于中国最初叫做“耍把戏”,所谓把戏就是以假乱真的代名词,是茶余饭后供消遣逗乐的艺术形式中的一种。魔术离不开功夫,只是它的功夫融合进了很多元素,比如视觉传达、心理学、化学、数学、物理学、刑侦学、表演学等,在特定的条件和时空里,抓住人们好奇和求知的心理,制造出种种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变幻莫测的视觉观感,从而达到真假须臾变换的目的。重庆杂技艺术团的《天女散花》就很好地诠释了魔术这样一个概念,其在2024年6月22日,经过层层激烈的角逐最终以排名第一的成绩,摘得中国杂技金菊奖魔术节目奖,用榜首的实力向大众展示了《天女散花》展演团队的付出和努力。这个日子对于重庆杂技艺术团来说,注定是一个要写进历史档案的日子,就像2018年的魔术《幻影飞鸽》、2021年的魔术《仙豆》、2022年的杂技《摇摆青春》夺魁的日子一样,为重庆杂技艺术事业浓妆重彩地添上了一笔。
迭代:从“花雨”到“天女散花”
锋从磨砺出。这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和走向,魔术《天女散花》也不例外。重庆杂技艺术团在打造舞台魔术《天女散花》之初,目标定位很高——角逐金菊奖。将魔术《天女散花》打造成当下魔术编演成功的个案,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在专业技巧、视觉冲击、表演学、美学等领域都要有一定的突破,必须有别于前人的成功案例,在审美上有传承也要有开拓。
2023年3月,魔术《天女散花》进入筹划环节,但刚开始没有以《天女散花》命名,而是《花雨》。魔术《花雨》从一开始空手出花就被确定成了创作核心,尽管节目立意和内容深度后续都有调整、升华,但离打造成编演成功的魔术个案还有相当的距离。问题值伴随渴盼值的高度而生,在保持传统手法、技法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如何去解决?这是必须周密、详尽地编导才能完成的事。空手出花是很常见的魔术技巧,在魔术行业内早就有了公认的代表作品,要想出新,实在不是易事。
一事一物的呈现,必得有一个灵魂线索脉络的走向,特别是艺术作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灵魂贯穿,或许就只能算是作品、只能算是工艺,杂技表演、魔术表演也不例外。如重庆杂技艺术团2022年获得“金菊奖”的杂技《摇摆青春》,以年轻人互动逗乐、欢快风趣、不甘示弱的表演形式,讲述一名摄影爱好青年,遇到几名摩托车爱好者而后发生一系列互相嬉戏、挑战的故事。以欢快的背景音乐、鲜明的节奏、动感的灯光、灵活表演和沉浸式体验的形式,滑稽互动,借助摩托车轰鸣效应,将原来在桌面上的“晃管”表演转移到摩托车上,演员在特制的升降平台上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观赏性更强,表演难度更高,节目更惊险刺激,艺术水准也随之提档升级,更加有效地展示了青年一代张扬的个性和青春飞扬的内涵。那么,《天女散花》又该如何去打造呢?
有杂技《摇摆青春》的成功打造经验,一个故事性的结构就油然而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取材,植入神话“飞天神女”意象,以及国人之于飞天入梦的愿想。以“飞天神女”圣洁而美好的、温婉娴静而又充满力量的形象塑形,包括具有独特魅力的服饰和色彩;以魔术空手出花为创作核心,借力舞蹈的曼妙,通过“变花、洒花、散花”以及“变蝴蝶”等元素,配上独具灵性和生命力的音乐,给观众宛如缥缈仙境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将大众引入奇妙的魔术世界的同时从中享受浪漫向上的青春气息,让魔术表演中的漂浮、消失、转移等技巧佐以情感表达无保留地传递给观众,彻底释放“天女散花”的张力。
《天女散花》的演绎是从仙女到天女的一个演变过程,如果用神话来说,是从花仙到花神的一个演变过程。其用多形式表现延伸赋予了古老神话更高层次的思想和寓意,将期待演变为一种文化襟怀和文化自信。有了故事性入驻主题,要很好地将魔术境界拓宽、思想性深化,最先要更换的是剧目名,《花雨》显然承放不了盛大的主题和灵魂,《天女散花》也就应声而至。有了《天女散花》这个剧目名的加持,空手变花有了精神内核的指引,由花到蝴蝶、由花到美好愿望,也就可以适足而至观众视域了。
破域:审美的破局与衍生
“时间和记忆是真正的艺术家,它们使现实更接近内心的渴望。”(约翰·杜威)《天女散花》其实是早已走进时间和记忆的艺术形式,有了过往的介入,才会有现实艺术形式必须要产生的渴望。艺术家的生命是创造,换句话说,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也来自创造。《天女散花》除了有魔术的艺术形式存在,还有京剧、黄梅戏、音乐剧等艺术形式呈现。在已有的魔术形式上,从表演技巧到审美以及视觉冲击都有独到之处,如果重复不能出新和超越,那么就只能算是无效的编演。
魔术编演行业,技术是最重要的不可取代的话语本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为了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和要求,必须与时俱进,糅合进现代美的意识,将多元的艺术触角糅合进魔术的表现形式,才能于时代逐浪而行。如果仅止于技术,那就只是传承着“耍把戏”的结构,没有创新的审美观念加持,也就没有艺术发展的生命力,最终会被时代所抛弃。
《天女散花》剧目组懂得艺术的美好在于创新,在于不断地破、不断地立之间。不破哪来的立,哪来的头角峥嵘?魔术是技术性表演,但需要艺术表达,才能给人美感,须在视觉、听觉、观感上有对美的新的认识和审视。宽度1.5米、高6.5米的腹吸绸营造的“水幕”效果;一瞬间出现上千只“蝴蝶”和“花瓣”漂浮空中;“底层厚、中间不变、上层漂浮”的三层烟雾效果……在重庆杂技艺术团的反复“破”与“立”中,《天女散花》实现了诸多技术层面的创新突破,增添艺术审美的冲击力,展现了惊艳全场的舞台效果,让其在现时段的魔术境域中向前跨出一大步,体现了在时代大背景的氛围里,艺术向前皆有可为的生命力。
在时下的各种舞台剧中,灯光不再是简单的照明工具,它是作为为艺术的展现形式,增添氛围和感染力的砝码而隆重登场的。这在杂技《摇摆青春》的展演中就可见一斑。魔术《天女散花》中灯光的应用,拉近了奇异和玄妙的距离,成为魔术师与观众沟通、互动的媒介。从“仙女”到“天女”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或者偶然的回眸,都被灯光精准捕捉并放大,让每一瞬的表演都显得生动和真实。灯光随表演节奏而变换,形成独特且气势恢宏的风景线,与聚而不散的烟雾、漫天飞舞的花瓣相互交融、辉映,这也是《天女散花》创作的亮点和突破点。灯光辉映透析出来的美感,一度让观众和行业内人士疑是用了电脑或者其他科技特效制作背景,事实上是舞台用干冰铺设、用灯光的变换交流形成流动性云雾景致,以及灯光、烟雾惟妙惟肖的动静结合而形成,除了让观者叹为观止,也让《天女散花》本身充满了无法言说的魔性和玄妙。为生动形象地呈现“天女散花”舞台效果,道具纸花由传统的长方形弹片式纸花,改变成圆形,让其在形态上比长方形的纸花显得饱满真实。78岁的魔术师周昌容亲自去市场选购道具,制作加工成圆形的纸花,打破了传统魔术刻板印象,与“天女”妆造形象、舞蹈、灯光、音乐进行全新融合,舞台美学和魔术审美至此浑然天成,也为魔术后面的发展提供了出路和创新的依据。
交融:多元糅合成就《天女散花》的高光时刻
艺术家在表演的过程中找出剧目最光亮的细节,把它们表现出来,诚然,这是艺术形式表现所要致力追求的。我想作为从杂技表演转而从事魔术表演的焦露蓉来说,她是践行者。
焦露蓉能够将“仙女”“天女”散花的魔术艺术形式表演发挥得淋漓尽致,用肢体、神态的语言向大众传递美好的、青春的、朝气蓬勃的气息不是偶然。认真来说,从《天女散花》剧目筹备到角逐“金菊奖”,这对于本身是魔术演员的人来说或许难度要少点,但对于长期从事杂技排演的演员而言,进入魔术领域的难点除了魔术本身的技术外,就是如何做到在零失误的情况下与观众实现有效的情感传递。
焦露蓉5岁进入杂技艺术团,擅长空竹、转碟、舞流星、绸吊等杂技表演。在2017年全身心投入魔术练习之前,她一直在杂技和魔术之间左右兼顾,参与展演过很多场次杂技和魔术表演(助演),曾在2018年7月美国密歇根州当地时间7日晚8时(北京时间8日上午8时)结束的IBM国际魔术大赛颁奖晚会上,参演的重庆杂技艺术团原创魔术《伞丛扇影》,斩获金牌、金奖和最受观众欢迎奖三项大奖。不但实现了中国魔术在国际顶级赛场上金奖零的突破,更是打破大赛自创办以来团队包揽三项大奖的历史。该节目曾荣获2013年第九届全国杂技比赛魔术组金奖、2014年全国魔王争霸赛暨国际大魔术师杯邀请赛国际组金奖、2015年第九届中国杂技金菊奖、第六次全国魔术比赛银奖等荣誉称号。技术和展演的经历给她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杂技和魔术都有光亮的细节要表现,杂技相对于魔术来说要单一一点,魔术在表演时,动作、神情都要随着舞美的设计变化来控制应该展现出来的现象而变化。《天女散花》节目编演中有很多连续转圈的舞蹈规定动作,每一个圈都代表着“天女”要散发出来的信息,是以自然地旋转身体来表现神女在空中遨游的曼妙。焦露蓉在杂技表演时没有遇到过这么多的转圈,这对于她来说难度较大,从转3圈5圈就会头晕、想吐,到最后站到一个转盘上连续转上50圈,还能自如地进行下面的表演,这对于专业舞蹈演员都是不小的难度,不是专业舞蹈演员的她却坚持完成了下来,修炼的付出与辛酸也就可见一斑了。
演出中出花、弹花是关键环节,不只是要完美地完成技术动作,还要与音乐、灯光、舞台变化、表情等无缝衔接。每一个衔接的细节,关系着剧目表演的成败,这些细节也是剧目的亮点,细节与细节必须要线性而不僵硬地连贯性完成,这得用上表演者多方面素质完美的糅合,对剧目除了技巧还应有理解和感悟,与表演者的天赋不无关系。
《天女散花》的花改为圆形和增加面积,是对传统的散花魔术表演的一次挑战,也是对表演者的挑战。圆形赏心,大朵悦目,但难在表演者的操作,花45分钟“藏”花于表演服装上,就为了台上那7分钟的绽放。
《天女散花》它不仅只是一个魔术剧目,它更是一个全面开花的艺术作品的呈现,“凭空”变出400多朵花,配合超过3000只悬浮的蝴蝶,人随花舞,蝶随人舞,营造出一个如梦如幻的仙境。表演者捻动多彩蝴蝶,双手一次性变出20多朵花;单手出一束花,瞬间变色;花变蝴蝶融合了类似变扑克牌的手法,加入了悬浮,蝴蝶三变色,花瓣变蝴蝶又蝴蝶变成花瓣,而后变成一朵完整的花,从“仙女”到“天女”服装的变换等,这让人想到川剧的变脸艺术,加之灯光、“云朵”等场景的介入,一切都那么奇妙而玄幻,动作丝滑,让人明知是假却又无法看出假来,不得不叹为观止。
魔术《天女散花》展演的成功,在于编演团队共同营造出来的魔术语言表达的成功。有台前也就会有幕后。当然,台前是柱石,台后是基石。出演之前表演者的情绪、表情、如何表演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让观众明白演的、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这是幕后者参与后获得成功的关键。
焦露蓉是重庆杂技艺术团培养的年轻一辈魔术表演人才,《天女散花》是重庆杂技艺术团编演的又一个有新的生命力的剧目。新的人才和新的剧目结合,出类拔萃也就自然而然。《天女散花》编演的成功,不仅仅是在获奖上,而是给艺术演绎创作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可能。在时代境域的背景里,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要与时代接轨,与时代共进退,只有紧抓时代跳动的脉搏,紧跟时代审美需求,糅合进各种适宜剧目所需的艺术语言,使之交融,用多元的触角,为要演绎的艺术主题说话,这是艺术人、艺术生命力的走向。
作者简介:泥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原文刊发于《杂技与魔术》2024年第5期)
图片由重庆杂技艺术团提供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