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数量和融资额固然亮眼,但资本市场的核心仍在于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
□徐兵
今年上半年,香港资本市场迎来高光时刻。这波热潮的出现,既让外界看到了香港市场的生命力,也带来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新信号:香港正在由“融资窗口”拓宽更多元功能——为创新赋能。
此次IPO潮的一大特点,是“大企业带头、新经济唱主角”。宁德时代募资超350亿港元,创下年内全球最大IPO纪录,直接将港股募资额推向高点。
更重要的是,硬科技、新消费、先进制造等行业成为港股IPO主力,显示出香港资本市场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传统行业占比降低,以创新为代表的新企业正获得更多资本关注。这背后,既有内地企业主动走出去的战略考量,也反映了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认可。
与过去不同,这一轮港股IPO热潮并非短期政策刺激的产物。在全球范围内,科技与消费板块经历了几年的估值调整,如今正迎来重估周期。香港作为亚太地区最成熟的金融平台之一,恰好为这类企业与国际投资者搭建了桥梁。
过去,香港被视作资本中转站,功能主要集中在引资方面。而现在,这一角色正悄然转向“双向连接”:一方面帮助优质企业更好走出去,另一方面也为全球资本创造了重新理解中国增长的机会。这种双向流动,是香港金融市场独特的竞争力所在。
当然,热潮之下,冷思考依然重要。港股IPO数量和融资额固然亮眼,但资本市场的核心仍在于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港交所管理层也多次强调,不以排名为目标,而以打造良性生态系统为导向。这说明市场机制的完善与制度透明,仍是香港金融竞争力的基础。
今天的香港,面临的不只是市场周期的波动,更是角色定位的重新塑造。在全球资本更加谨慎、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香港要保持自身优势,关键在于能否持续为企业提供开放、可靠、可预期的融资环境。
从当前趋势看,香港有机会借助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周期,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港股IPO热潮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资本如何理解中国,也反映出香港如何在资本市场中稳住阵脚、寻找路径。
港交所的优势,在于清晰的商业逻辑、市场定位和国际角色。而这种清晰,正是香港资本市场能穿越周期、赢得信任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