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首千古佳句不仅描绘了重庆巫山云雾缭绕、景色独特的自然风貌,也寓意着巫山在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所承载的非凡意义。近日,在全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培训班暨现场会上,重庆市巫山县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经验,被作为典型案例获得全国推广。
作为重庆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巫山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长江出渝把守着环保的重要关口,确保“两岸青山”常在,“四季云雨”长存,也为“美丽重庆建设”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
长江干流巫山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累计造林1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6%、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4年稳定保持98%以上……一组组亮眼数据,也是巫山县获得国家表扬的最大底气。
巫山县不仅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国家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更是长江出渝的最后一道坚固生态防线,扮演着重庆向东开放的“桥头堡”角色。
近年来,巫山县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推进“九治”攻坚行动,力求将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水域。
护好“两岸青山”,巫山县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与卓越的行动。该县大力实施国土绿化重点生态工程,造林面积累计达到了151万亩,同时修复了2万余亩的矿山,使得森林覆盖率跃升至67.6%。此外,巫山县还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占全县幅员面积的36.43%,为生态系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留住“四季云雨”,则是巫山县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的又一亮点。通过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治理,巫山县全力保“优良”,降“浓度”,使得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四年稳定保持在98%以上,且自有监测记录以来从未出现过重污染天气。PM2.5浓度更是较2018年下降了35.3%。特别是摩天岭康养度假区,其清新的空气令人赞叹,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7万个,因此获评“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并入选了全市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
种好“一棵树”,是巫山县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又一创新实践。
巫山县将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大力发展脆李种植。如今,脆李种植面积已达30万亩,产量高达13.5万吨,产值更是达到了18亿元。这一产业不仅带动了全县6万余农户的增收致富,更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的双向奔赴,走出了一条“生态为产业增值,产业为生态添绿”的价值转化新路子。
如何将绿色空间重塑与乡村建设升级融合?巫山县作出了积极探索。
通过全面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构建了“两带、四屏、二十二廊、多块”的生态安全格局,并建成了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占全县国土面积的46.2%,极大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巫山县深化“千万工程”经验,推动环境治理与基层智治融合,探索推广了多个乡村建设实践,如下庄村传统村落、光明村生态村落等,这些举措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绿色发展,为和美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绘就了一幅幸福生活的美丽画卷。
巫山县的生态发展成果,其实也正是重庆近年来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建设美丽重庆的一个缩影。
重庆通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形成了以国家规划为遵循、以市级规划为部署、若干重点工程为支撑的“1+4+N”的规划体系,构建起从山顶到江河一体化系统保护修复的生态治理格局。
在重大项目实施上,重庆注重因地制宜、厚植绿色本底,以三峡库区土壤保持重要区、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大娄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等四个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为基础,谋划实施了“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国家储备林、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
“十四五”以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重庆市林业局等部门已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1.2亿元,有效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与此同时,全国其他城市在环境保护与修复方面也均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与行动。例如,成都积极争取省级项目资金用于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杭州市富阳区实施生态修复助力阳陂湖湿地重生;新疆在荒漠化治理、森林草原修复、河湖湿地治理等方面做法获得表彰。
巫山县的成功经验,也正是重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的生动写照。
未来,重庆将继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重庆力量。
上游新闻记者 陈瑜 巫山县生态环境局供图
编辑:夏洪玲 责编:吴忠兰,蒋艳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