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6日~7日,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渝举办。以大会举办为契机,重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
一年来,重庆科技创新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大,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合作网络,推动重点产业、技术、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
目前,重庆与63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18个国家在重庆建立了研发平台,由重庆大学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大学科技合作联盟,成员包括11个国家的15所高校。
一年来,重庆科技合作取得了哪些新成效?近日,上游新闻记者走进部分机构和企业进行了探访。
搭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桥梁
重庆工商大学对外合作产品
重庆工商大学与泰国兰纳皇家理工大学的合作始于7年前。双方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泰国典型食品加工废水一体化云管理装备和云管理平台的合作研发与示范”项目。
重庆工商大学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徐伟副教授介绍,在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后,双方更是共同谋划了更大的合作。
11月10日,泰国兰纳皇家理工大学代表来渝,与重庆工商大学签署共建“中泰人工智能青年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协议。未来,重庆工商大学将依托创新中心与泰国兰纳皇家理工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并探索我国科技成果在境外转移转化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位于莫罗戈罗省达卡瓦镇的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是在“以省帮国”框架下,由重庆对口承担建设,这个项目从2009年开始建设和运行以来已经持续15年。
这期间,在援坦桑尼亚农业专家代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正高级农艺师王骞等多批次农业专家的持续帮助下,坦桑尼亚优势条件区域的水稻收获面积从41.56万公顷上升到105.26万公顷,生产条件有优势的区域,水稻亩产从过去260公斤,大幅提高至460公斤。今年7月,“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运营管理工作移交给坦桑尼亚,但来自重庆的专家,依然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与坦方技术负责人保持着沟通交流。
“我们正在助力尼泊尔的水稻种植。”王骞表示,有了在坦桑尼亚多年的技术合作经验以后,重庆市农科院将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之一,助力推动“中国(重庆)援助尼泊尔农业技术项目”的实施,重点建设尼泊尔南方农业科技园,开展水稻、蔬菜(大棚)等技术合作。“目前已经筛选出37个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重庆专家已经到尼泊尔落实了6亩品种试验田和多个100亩核心示范用地。未来我们将坦桑尼亚的合作模式,推广应用到尼泊尔去,助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动科技合作“朋友圈”不断壮大
位于仙桃数据谷的中国—韩国工业物联网“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由重庆邮电大学和韩国高校、企业和研究院等单位共建。经过三年的沉淀,联合实验室已研制出全球首个时间敏感网络符合性测试平台、全球首个工业融合网络测试验证平台,相关成果在国家电网、韩国LG公司等40余家中外企业获得应用。在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期间,实验室成果还亮相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10年成果展。
市科技局介绍,目前,重庆已与63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有18个国家在渝建立了研发平台;由重庆大学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大学科技合作联盟,成员包括11个国家的15所高校;在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领域,与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实施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等50多项重点专项;高质量建设了中国—匈牙利技术转移中心(重庆)等国际技术转移平台,设立专业技术转移机构30余家。
七腾机器人产品
七腾机器人有限公司,是两江新区一家从事应用机器人研发生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主要服务于应急安全领域,可实现无人化侦察、巡检、物资运输、救援等作业。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七腾机器人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在卡塔尔、沙特、新加坡、巴西、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运营机构,聚焦石油储备国和大型石油化工区域市场拓展,逐步构建起覆盖全球多个重要区域的市场布局。实际上,一年来,来自重庆的科技型企业也抓住共建“一带一路”机遇,积极推动产品及项目海外应用落地,收获到更多国际订单。
如今,重庆的目标,又瞄准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进一步完善国际技术转移渠道、平台、服务体系,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合作网络,推动重点产业、技术、企业“引进来”“走出去”。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田盈表示,将努力建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力、利用率,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参与度、影响力,加快打造高能聚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枢纽和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上游新闻记者孙磊
编辑:夏洪玲 责编:陈晶晶,张松涛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