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曾一度是绒花销售的黄金时期,老南京人保留着春节佩戴绒花的传统,民间有“一事三节”的说法。意指婚嫁喜事以及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些场合均有佩戴绒花作为装饰的习俗。
绒花谐音“荣华”,寓意为富贵吉祥、常开不败,同时绒花的造型和内容往往取材于民间祥瑞、喜庆题材。
春节期间佩戴绒花,不仅是为了美观和增添节日氛围,也传达出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和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典籍中的“宫花”“堆纱花”
南京绒花起源于秦朝,在唐代末年马缟的《中华古今注》记录了秦始皇让其妃子“插五色通草苏朵子”。
随着簪花之风兴起,绒花在唐代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出现于宫廷生活,被称为“宫花”。到了冬季百花凋零时,古人就会选择绒花进行佩戴。
到了明清时期,绒花的发展更是盛极一时,朝廷特设“江宁织造府”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置办宫廷织物,其中包括绒花。《明神宗显皇帝实录》中有皇帝将绒花作为赏赐的记载:“赐三辅臣每银柄绒花二枝,大红云纻二匹。 ”
清代《燕京岁时记》中曾记载当时绒花风靡盛况,女子佩戴绒花蔚然成风:“在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谓花儿者,乃妇女插戴之花,非时花也。”
《红楼梦》中也有多处记载绒花,如第七回中写道: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来的也不给我。”这里所说的堆纱花就是绒花。
绒庄街曾是著名的“花市大街”
南京绒花制作可追溯到唐代,武则天时期南京绒花便作为扬州绒花列为皇室贡品。
明代,南京绒花有专门的作坊,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这与当时南京云锦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生产云锦业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蚕丝下脚料,这为绒花制作工艺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清代南京绒花的发展更是达到鼎盛,官府设立“七作二房”,绒花作坊和店铺聚集于南京城内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这里曾被称为“花市大街”,后改名为“绒庄街”,并一直沿用至今。
绒庄街曾一度是南京绒花的重要产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南京人造花总厂在绒庄街几十家小作坊的基础上拔地而起。不过,20世纪80年代后绒花业日渐萧条,与此同时,人造花总厂也在不久后结束了他的“花期”。
绒花穿越千年“华丽转身”
20世纪50年代,南京市人民政府把从事绒花生产的个体作坊和绒花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艺美绒花合作社。过去穷苦人家只有到了过年或女儿出嫁,才有可能置办一些绒花饰品,是备受南京女子们推崇的饰品。
不过,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等其他原因,绒花曾一度停止生产,20世纪80年代,成立南京工艺制花厂,生产的绒花产品,除了少部分的传统产品外,大多为外销的动物类绒制品。
2007年绒花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成为保护责任单位,2010年在南京举行的民间艺术国际组织第二届世界青年大会上,南京绒花荣膺组委会荣誉大奖和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国手工艺。传统的绒花装饰重新回到人们视野。
近年来,绒花装饰再度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中,出现在了红毯上、热门影视剧中,李子柒新发布的作品展示了非遗绒花制作工艺,“李子柒拍的非遗绒花主要发源于南京”话题也于近期冲上热搜,视频中的绒花绽放着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如今,随着绒花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南京的绒花匠人也在不断创新与传承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这朵穿越千年的艺术之花,正以全新的姿态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续写着属于它的传奇故事。
原标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
编辑:肖玲 责编:周希 审核:周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