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地
文/刘惠
这天,吃过晚饭,收拾停当,打开刚买的一本书,翻到第一个故事。
故事里说,有一个人在出差旅途中,半夜从酒店的房间里醒来,突然觉得无法呼吸,不记得自己身在何处,不记得自己因何而来,甚至忘记了自己姓甚名谁。不知道如何称呼自己,无比的孤独一下子击中了他。最后,他惊慌失措地翻出护照,才知道自己叫“杨”。
这位“杨”先生去见了一位年迈而睿智的女医生。医生的诊断结果令“杨”大惊失色——他弄丢了自己的灵魂。问及原因,医生的回答是:灵魂的移动速度远落后于身体的移动速度。医生开出的药方是,找一个地方心平气和地坐着,等待你的灵魂,这份等待也许会历久经年,但别无他法。
于是,这位可怜的“杨”先生在城市的边缘觅得一座小屋,每天只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坐在椅子上等待。直到长胡及腰的某天下午,被他弄丢的灵魂才疲惫不堪地叩响了他的门扉。
在等到他的灵魂之后,快乐的“杨”先生有意识地放慢了生活节奏,把手表和行李箱埋在了后院,手表长出了美丽花朵,行李箱则生长出巨大的南瓜。那手表与行李箱,被一位知名的小说家解读为“象征着快的现实的物件”。
这则故事,或者说这则寓言的作者是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以为,这篇寓言式小说,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算不上翻新出奇,不足以让人眼前一亮。但为何又看进去了呢?原因很简单,无非是“由‘杨’及己”罢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经常懊恼地发现,在家里,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却忘了所为何事。类似现象发生过多次之后,不由深感惊怖,将来某个时候,会不会把一切都忘了呢?于是,我便向女儿吐槽,希望在自己的大脑变成一团皱巴巴的白纸的时候,女儿还能善待于我。女儿玩笑着建议,你退回去看一下呢,回到原地,说不定就能想起要干啥子。依言而行,果然有些效果。
我将自己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却忘了目的的情况,归咎于老来多健忘。网络上则把这样短暂失忆的现象取名为“门口效应”,即人在经过一扇普通的门时,就可能诱发遗忘一些事情,哪怕这是一扇虚拟的门。心理学家说,“门口效应”不一定是坏事,可以把它理解为大脑的一种调节功能,如同电脑需要定期清理内存,还能为大脑适度减负。“门口效应”的说辞,让我得到了一点慰藉,虽然这效应曾多次自作主张地将我正在做的事当成“缓存信息”,甚至当“垃圾”清理掉了。
读罢此文,又觉得文中那位女医生的“诊断”有点儿意思。有人说,人生修炼的最高智慧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但是,对于现代人而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何其难哉。芸芸众生,做不到像大珠慧海禅师所说的那样随性自然、心无旁骛:“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渴了就喝。”很多时候,我的状态可能是这样的:身在吃饭、身在睡觉,而心未必在焉,魂未必守在舍中。就连到家里某个地方去取个什么东西,到了目的地,才惊讶地发现“目的”被丢在了路上,甚至被丢在了原地。
对于“杨”,大约是身体这列欲望机车的动力太过于强劲,一发动就一溜烟儿跑得无影无踪了,听不到灵魂凄切的呼喊:“等等我,等等我……”须得坐下来耐心等待,等灵魂跨越千山万水与身体重逢。于我,所幸某些心思尚在一亩三分地之内,只需要花上几秒钟的时间,跑回出发地,就能找回迷失的自己。在这潇潇雨夜里,已过知天命的我,播一颗种子,许一个愿望,祈祷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开出一朵名为“平常道”的花来。
作者简介:刘惠,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涪陵区作家协会会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朱阳夏 责编:李奇,陈泰湧 审核:阮鹏程
上一篇:2025 最大科技股 IPO:Figma 的逆袭与不成熟的 AI 故事
下一篇:王星案之后,打击妙瓦底电诈进展如何?透过时间线看最新情况 王星案之后,打击妙瓦底电诈进展如何?透过时间线看最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