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门诊量超10000人次,收治脊柱患者1500余人次;年脊柱专科手术量稳定在1100台次以上,其中高难度三四级手术占比90%,微创手术率达70%;县外患者就诊比例提升至10%……这是自2019年12月庾劲松担任云阳县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以来交出的亮眼成绩单,也是他向患者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
从医二十余载,庾劲松心中一直有着三本“患者账”。在他看来,以患者为中心,不仅要体现在服务的不断优化上,更需在持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方面下足功夫。
技术水平“创新账”:手术再难,也要开展
对于患者来说,出县看病意味着就医成本的倍增。“不仅有经济压力,还有心理负担。”庾劲松说。
秉持“致力于消除病患痛苦,恢复病人健康”的志向,他多次前往多家国内顶尖三甲医院深造,积极参与各类专项短期培训,紧跟医疗技术前沿。
此外,自担任科室主任后,他带领团队引入并掌握50余项先进技术,涵盖脊柱外科全领域,从全市区县医院首例颈椎内镜手术到寰枢椎内固定术,从脊柱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到UBE微创技术,实现了“颈椎到腰椎全脊柱微创覆盖”,让科室的技术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县外患者就诊比例已稳步提升至10%。
患者朱文化就是近年来科室高质量发展的受益者之一。其因“外伤致头颈部疼痛5小时”被紧急送医,诊断为枢椎骨折、寰椎骨折。这类手术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瘫痪甚至死亡。庾劲松带领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通过后路精准置钉技术完成内固定,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完好。“过去这类患者只能转诊主城,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目前,科室已独立完成39例上颈椎手术,在重庆区县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技术突破没有捷径,就是敢啃硬骨头。”庾劲松说。科室开展的颈椎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县域空白,让复杂脊柱疾病实现“零转诊”。
学科建设“均衡账”:培养梯队人才,攻坚亚专科
“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必须让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庾劲松介绍,科室划分为微创、脊柱创伤、骨病与畸形矫正四大亚专业组,实施“精准育才”策略:根据医生技术特点和兴趣定向培养,定期选派骨干赴三甲医院进修。
这样的布局成效显著,科室现有5名高级职称专家,3名硕士研究生,形成“2名正高带3名副高+青年医师”的金字塔梯队。遇到疑难病例,大家组间会诊、协同攻坚。仅2024年,科室三四级手术量同比增长15%,脊柱肿瘤、重度侧弯矫正等尖端领域实现突破。
面对畸形矫正这一薄弱环节,庾劲松制定“三步走”计划:2025年选派2名骨干专项进修,联合康复科建立术后管理体系,目标是三年内将复杂畸形手术量提升50%。在庾劲松看来,均衡发展才能让患者无论患何病,都能在这里得到最优解。
就医体验“优化账”:微创+无痛+快速康复
在庾劲松的带领下,“微创、无痛、快速康复”已成为科室的金字招牌。他们创新推行“三日康复模式”:通过脊柱微创手术结合多学科协作,让患者术后24小时下床、72小时出院,住院费用降低30%。2024年数据显示,科室微创手术率达70%,平均住院日缩短至5.2天。
为减轻患者负担,团队严格践行“四合理”原则(合理检查、用药、治疗、收费)。与市内同级医院相比,脊柱手术耗材使用费用低20%,药占比控制在8%以下。“我们还建立了术后随访群,患者随时咨询康复问题,满意度连续三年超98%。”庾劲松说。
当被问及为何身为“异乡人”,却愿意全心全意留在医院,引领脊柱外科的发展时,庾劲松说:“‘舞台’很重要,医院非常重视人才,给了我施展的空间,肯定要踏踏实实做好手中的事情,为更多患者排忧解难。”这也是近年来云阳县人民医院飞速发展的“密码”,即坚持“人才兴院、科技兴院”的办院方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重人才、惜人才、善用人才。
“看好一个病人,做好一台手术,守好医者初心。”这是庾劲松常说的话。如今,他正带着团队向脊柱机器人手术、3D打印辅助治疗、人工智能应用等智慧医疗领域进军,继续书写属于县域医疗的攀登故事。(资讯)
(文/肖亚平)
编辑:周晋羽 责编:王峻 审核:毛丹
上一篇:春色(104) | 上游主题摄影征稿作品展——郑飞作品 春色(104) | 上游主题摄影征稿作品展——郑飞作品
下一篇:河南一4A级景区凭《哪吒2》票根可免门票?工作人员回应:属实,咨询电话不少 河南看哪吒免门票的景区 河南4A免费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