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春一枝花
文/谭鑫
我十一岁那年,母亲换了工作,在镇上的橡胶厂里给工人们做饭。在那个开学后的春天,母亲换工作的最大的受益人仿佛是我,原本去镇上上学近一小时的路程,被缩短为十来分钟,我也不用再忍受天还未亮时的匆匆早起,以及打着火把磕磕绊绊摸索的上学路。
而由交通的便利等价交换而来的,是整日背靠着车间机器嘟隆不断的轰鸣声,以及空气里长期漂浮的高温融胶后的难闻气味。闲暇时间里,我和母亲通常都挤在厂内那间紧迫逼仄的厨房里,我看书写作业,偶尔为母亲粗浅地搭个下手。昏黄的灯泡下,二十四小时不断火的蜂窝煤炉、锅碗瓢盆突如其来的碰撞声、三餐大多重样的饭菜气味,构成了我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之外,有别于厂内其他工人们的日常。
日子一长,原本让我有些庆幸逃离的老家,竟然慢慢在心头滋生出一丝怀念来。特别是不用上学的周末,我常趴在厂房高处的梅花洞往外看天,楼角的美人梅已经盛开,道旁的桃树也含着满枝花苞欲放,春天无疑近在眼前;想来老家的春色应该更甚——折耳根、香椿、嫩洋芋……倘若过了惊蛰,小动物们也会在冻土中苏醒过来,好看之外更有好吃好玩。我多想央求着母亲周末陪我一起回趟老家,本能地转头看向屋内的厨房——母亲似乎每时每刻都有事做,眼下正忙着准备午饭。
我终究还是没能开口,吃过午饭便闷头回屋躺在床上睡着了。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悠悠转醒时,身上已被披好了一张单被,一丝小风从卧室窗外吹了进来,把桌上散落着的几片竹屑吹滚在地。我回过神来,目光落在那张快要完成的田字风筝上。
如今想来,那是有些粗糙的手工,竹篾削得厚薄不均,旧报纸与骨架也糊得马虎,好些地方飞了起来,让风筝在陈旧和补丁之外更多了几分颓败,但并不影响我的喜不自胜和对它爱不释手。想来,为了这只简陋的风筝,每日像陀螺一样难得抽身片刻的母亲,为凑齐这些材料,没少四处摸索,也没少像今天一样牺牲宝贵的午休时间。
那天,因为那只风筝,我成为了整个厂区其他孩子眼中最“亮眼”的崽儿,逢人便忍不住显摆和炫耀一番,收获着阵阵艳羡的目光,心中的虚荣感顿时膨胀得犹如春光。我捧着风筝在同龄人的簇拥下准备出门,刚好碰到了母亲,她系着围裙,手里正剥弄着一颗儿菜,见了我后停下手望屋后一指说道:“睡醒啦?你们大家一起去后山放风筝玩吧……”
虽然平日里大家都管它叫山,其实那里不过只是一座小丘。丘上大多是杂草和乱石,平常并没有什么值得欣赏的风景,不过毕竟因为是春天,它似乎也开始变得可观。唯一能引人一看的,是这里有一片宽阔的油菜花田,比篮球场要大上一些,还有一棵老桉树,很寂寞地撑着并不茂盛的冠盖。
山上的风很大,掠过青青的树梢,叶子飒飒地响,也呼呼地掠过新发的嫩草和石缝,飞沙迷得人睁不开眼,正是个适合放风筝的天气。
几个小男孩顺着锄地时留下的小径,钻进油菜花田里,一路狂奔让我们脸上泛起潮红,躺在花田里呼呼地喘气,不多时,鼻尖也筛出了几滴细汗。
那张粗陋的大风筝就躺在我身边,长长的飘尾被风吹得乱舞,所过之处,刮动起阵阵繁花。我们索性在油菜花田里放起了风筝,花丛宛如一个结界,人在里面察不出风势,不承想脚一踮地,手一过头,线一放足,风筝便窜进了风里,被直直地托上了天,像长出了透明的翅膀,游动在春天之上。
阳光从花影的间隙里洒下来,光线温暖但刺眼。我眯起眼睛,伸手去挡那些捉摸不住的光。风筝一时也变得让人有些不敢直视,只有紧握在手中的线,才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
慢慢地,我拉回了手中的线,将风筝控制在我不用过度抬头就能看到的地方。不多时,鬼使神差地,我又折下了一小枝油菜花,将它卡在风筝线上,将收拢的线再度放出,手中的线在手中每放一寸,花便仿佛离天更近了一分,我虚着眼睛向花升起的方向望去,风筝在天空中好似一个剪影,而那一枝油菜花变成了一把颜料,滴在了剪影之上。
闭上眼,我深吸一口气,瞳孔里刺目的白光瞬息淡去,变成生机蓬勃的嫩黄。
原本四散而游的伙伴们望花而来,纷纷问我在干嘛,朦朦胧胧中,我突然想起不久前在书本上看过的一首诗,本想舞文弄墨地回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许是当时没有全文背诵,所以记忆不够深刻,当时竟想不起,由着兴头脱口而出变成了五个字:“赠春一枝花。”
那天下午,我收回风筝时,那一枝花竟然还牢牢地连在线上,我索性把它捧回去,送给了母亲。
记不得当时母亲的表情了。只是时隔多年后我才蓦然发现,那天是母亲生日。
自此,每到春天,便也想为母亲做一只风筝。但我的手工似乎比母亲更笨,加上人又懒散,不经意地便从童年拖到了青年,而今站在中年的门槛前抬头看天,别说一只风筝,一篇文章仿佛已是极限。
偶尔思绪回到那个春天的下午,转念一想,我手中写的那一篇篇文章,不就是我内心放出的一只只风筝?一颗颗文字偶尔不也犹如瓣瓣金黄的油菜花?我沉醉于某个春天多年,而所有的现在无非都是由从前堆砌而来,周而复始,冬去春来,春暖花开。
在春天,我大可用自己的方式,松绑手中线,赠春一枝花。
(原文刊发于《中国校园文学·青春号》2025年第2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朱阳夏 责编:李奇,陈泰湧 审核:阮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