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我来世还做您的儿子
文/陈朝权
2025年春节期间的一天下午,寒风扑面,细雨纷飞,92岁的母亲突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
虽然有人说安详离世是母亲长期积德修来的福气,没有受病魔折腾之苦,没有生病折磨后人。但我仍然无法接受母亲突然与家人阴阳两隔这个事实,因为中午还在全家团圆,共进午餐。
往年,我因工作繁忙几乎都在大年三十才能回家团圆。今年,我提前10天回家过年,多数时间都在陪伴母亲用餐、拉家常、看电视,有说有笑。我们七姊妹,习惯在春节期间每人安排一天团年饭。这天,幺弟在县城请吃午饭后,我们将母亲背去洗脚店泡脚、修趾甲,接着落实地方安排她睡午觉。半小时后,母亲说要上厕所,我们便将她扶起坐好,为她披上棉袄。哪知母亲突然紧闭双眼,呼吸困难,口出泡沫。我们以为母亲是洗脚时受凉所致,便拿来火炉给她一边烤脚一边搓脚,怎奈母亲的呼吸声逐渐减弱。我们吓得连连呼喊,“妈妈,妈妈……”母亲没有回应。我们随即拨打了120,医生赶到现场立即检测,作出“已经去世”的结论。在场的家人们顿时泪如泉涌,悲痛欲绝。
我和弟弟忍住悲伤,含泪通知亲人、联系车辆、购置物品、落实厨师,母亲的儿媳及女儿们为她换上鞋袜衣帽。然后,亲人们护送母亲回乡下老家。到达老家,夜幕降临,乡亲们点燃鞭炮,迎接母亲回家。随后设灵堂、扎鲜花、烧纸烛、请乐队。坐夜3晚,亲戚朋友前往悼念,3天后的清晨母亲入土为安。
安葬母亲后回到家里,再也听不到母亲亲切的呼唤,看不到她弯曲的身影,屋子里弥漫着无尽的寂静与空虚。母亲走后的这段日子,我仿佛一直活在一场不愿醒来的噩梦里。我躺在床上,回忆着她的音容笑貌,泪水不由自主地模糊了双眼。每一个回忆都像是一把刀,在我心上割出一道道血痕。
母亲的突然离去,我的世界瞬间崩塌,生活被搅得支离破碎,心中的空洞如无尽的深渊,悲痛如潮水般将我彻底淹没,让我感到无尽的绝望。尽管我年过花甲,但母亲走后,我深感六神无主,感觉自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失去航向的船只,孤独地漂泊着,无比无助。这种孤独感深入骨髓,时刻啃噬着我的心。
母亲生于1933年,在极度困苦的环境下,历经艰辛,饱经风霜。她与父亲相濡以沫,并肩奋斗,用心用情操持这个家,省吃俭用养育儿女成长,而今儿孙满堂。
家庭人多家务事就多,父亲以操劳集体繁重的体力农活为主,家务活自然落在母亲身上。在我们小时候,每天广播响了母亲就起床烧火煮饭。土灶烧柴,有时柴禾不干点不燃,受烟熏火燎之苦。早饭做好后,母亲便催促我们快点起床吃饭上学。吃完早饭,母亲赶忙收拾碗筷。中午、晚上仍重复做饭。夜晚,当我们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时,母亲坐在一旁,就着昏暗的灯光缝补着破旧衣服。她手中的针线上下穿梭,眼神专注而温柔,仿佛在缝补着生活的缝隙。春夏秋冬,皆是如此,不知母亲熬过了多少个深夜。
母亲不仅要忙家务,白天还要参加集体劳动。那时实行工分制,干的活多,工分就多,分的粮食也多。母亲面朝黄土背朝天,挖地、播种、除草、施肥、收割等,每天拼命干活,以期多挣工分,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浸湿了衣衫,也顾不上擦。
一年四季,寒来暑往,母亲日夜操劳,不辞辛苦,白天干农活,回家忙家务,过着忍饥挨饿、节衣缩食的生活,千辛万苦把我们七姊妹养育成人。孩子生疮害病,母亲到处求医问药。生活困难时期,母亲把米饭、面条留给孩子,自己吃麻头、芭蕉头、糠粑。母亲真是吃尽了苦、受尽了累。
父亲83岁去世后,我们轮流陪护母亲。几年后,母亲开始在县城三弟家或大妹家生活。无论在哪家,母亲坚持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做,尽量不拖累儿女。她不顾腿脚不便,拄着拐棍一步一挪地去饭厅吃饭、去洗手间洗脸、去卧室睡觉。母亲历来讲究卫生,虽已过鲐背之年,脸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穿着依然整洁,面容姣好,在儿女的眼前永远是那样地美丽而慈祥。
今年1月25日(腊月二十六),我帮母亲脱掉袜子,双脚放进热水盆中,轻轻地揉搓起来。母亲的脚板布满了褶皱,脚背上的血管犹如一条条小蚯蚓,隐藏在粗糙的肉皮里,脚趾甲长得又老又厚。看着母亲的脚,我的眼睛湿润了,连忙说:“妈妈,过两天我们送您去修脚。”母亲一边点头一边说“谢谢!”
我只是为母亲洗了脚,她就感到心满意足,而她对我们的付出,从不在我们面前提半个字。回想起过往的点点滴滴,我满心愧疚。我曾经总是忙于工作,忽略了母亲那逐渐弯曲的脊背,忽略了她日益增多的白发,忽略了她那饱含爱意的眼神。如今,我再也没有机会在她身边尽孝,再也听不到她那亲切的唠叨。
本来已与母亲商量,等我搬进了新房,就把她接来一起住,让她的儿子、孙子、曾孙陪伴她,吃上她儿媳、孙媳为她做的饭菜。我也能够天天为她端上一盆洗脚水,亲自为她洗脚,让她享受天伦之乐,享受儿孙的孝顺。
但这一切都晚了。我即将搬家的时候,她却匆匆地走了。
人生能有无数次遗憾,但对我来说,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难报母亲的一世恩情。我长大后就离开父母工作在外,随着工作调动离父母越来越远。我总以为母亲身体健康,自己还有很多时间尽孝,于是整天忙于公务,和母亲聚少离多。本该多回几趟家,多为母亲洗几次脚,但这些都未做到,留下终生遗憾。那些曾经忽略的陪伴时光,成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像刺一样扎在心里。
母亲忠厚善良,以身作则,带动家人愉快相处,兄弟姐妹情同手足,五世同堂其乐融融。母亲下葬的当天午餐时,同桌的乡亲告诉我:“你妈妈对人和善,看见我们都是满脸笑容。她勤俭节约,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确,母亲对她的六十几个后人特别亲和,尤其是把三位女婿、四位儿媳当作自己的儿女对待,从而深受全家人敬重。逢年过节,后人们孝敬她的零用钱,她舍不得花,留着孙子孙女上大学、结婚时表示心意。儿女们以母亲为榜样,艰苦朴素,厉行节约,均在县城或重庆中心城区购买了住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母亲对我恩重如山,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成人,成家立业,我笨拙的手写不完母亲对我的爱,只祈求母亲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和安宁。
母亲,我爱您!我来世还做您的儿子!
作者简介:陈朝权,机关干部,重庆市荣昌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报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朱阳夏 责编:李奇,陈泰湧 审核:阮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