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讯)"韩国产品要想攻占中国市场,就要坚守品质,培养品牌竞争力。"韩国贸易协会(KITA)国际贸易通商研究院4月28日发布报告分析韩国产品在华现状。报告指出,疫情后韩国产品在华热度有所下降,主要与被中国产品替代等因素有关。目前在中国市场上,韩国产品在价格竞争力方面不及中国和东南亚产品,在品牌竞争力上不如欧盟,质量上又比不过日本。
KITA成立于1946年,旨在通过贸易促进韩国经济发展,目前是韩国最大的商业组织,拥有超过7.3万家会员企业,13个韩国国内办事处和10个海外分支机构。这份报告名为《中国买家眼中的韩国消费品的竞争力及其影响》,内容涵盖今年2到3月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276名从事进口韩国产品的中国买家的调查,以及对近期中国消费市场的分析。
2024年3月26日,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的一家三星线下门店/IC Photo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买家认为,韩国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日本和中国,价格竞争力弱于东南亚和中国产品,品牌竞争力弱于美国和欧洲。尽管韩国产品被认为"品质优良",但仍比不上日本产品。
至于韩国货在哪些方面比不上中国产品,有51.1%的受访者认为是价格,其次分别为质量(8.3%)、设计(6.5%)、品牌(5.8%)和可靠性(4.4%)。与东南亚产品相比,认为韩国货价格竞争力弱的同样占比最高(47.1%),其次是质量(7.6%)、服务(7.3%)、品牌(5.1%)和设计(0.7%)等。有26.5%受访者认为,在质量方面,韩国产品比不上日本产品。
与美国产品相比,有35.9%的受访者认为韩国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差。而与欧盟产品相比,选择品牌竞争力不足的人同样最多(19.2%),其次为质量(18.1%)和价格(13.8%)。
44.2%的受访中国买家认为,疫情之后,韩国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受欢迎程度有所下降。谈及主要原因时,54.1%的人认为中国产品可以替代韩国产品,其次是韩国的负面形象(38.5%)和缺乏产品竞争力(34.4%)。
至于哪些韩国产品未来可能具备竞争力,33%的受访者认为是化妆品,选择美容产品、食品和医疗保健品的人均在14%以上。
上海美博会上展示韩国品牌化妆品的模特/视觉中国
韩国贸易协会首席研究员全宝熙(音译)表示,在中国消费市场中,随着MZ一代(1980年代初至2000年代初出生者)迅速崛起,他们在购买前会仔细比较品质和价格,展现出"理性消费"的趋势。因此确保韩国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竞争力超过日本和中国产品变得非常重要。
他还表示,有必要密切关注中国政府刺激消费等经济政策,探索利用这些政策推动韩国产品销售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韩国贸易协会统计,2023年中国自韩国进口额为1625亿美元,较前一年骤减18.8%,这也导致韩国对华贸易出现180亿美元的逆差,系中韩建交31年来首次。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尚勋对观察者网表示,影响韩货在华市场表现的因素有很多,但中国品牌的崛起及产品品质的升级,可谓最根本的原因。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石先进认为,未来韩国商品在华是否能走出低谷,既要看两国的政治水温和中国经济走势,也取决于韩国品牌能否在华重塑自身竞争力。
除了在中国市场遭遇挑战外,韩国在全球市场也面临着来自中国的竞争。
韩国贸易协会近期发布2023年韩中两国出口相似度指数(ESI)显示,中韩两国在全球市场的出口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在半导体、汽车、电气、电子等韩国传统支柱产业,ESI指数较5年前均出现增加。在出口结构越发相似的情况下,韩国还有多个尖端技术领域陆续被中国超越,在核心原材料方面又存在着对中国的高度依赖,各种元素叠加让韩国企业感到巨大压力。韩《文化日报》将之描述为"撼动韩国经济的中国大突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