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关系转暖,刺破美国的白日梦。"
7月26日,美国经济学家、《亚洲时报》副主编大卫·保罗·戈德曼(David P. Goldman)以此为题发文指出,尽管美国把印度当做制衡中国的所谓"民主力量",但中印这两个亚洲大国正朝着加强经济合作、减少战略冲突的方向发展。文章列举了中印在基建、资金实力、人力资源上的巨大差距,认为中印两国的经济联系愈发紧密,印度需要中国的投资和技术,这些都促成了中印关系走向缓和。
这篇发表于《亚洲时报》网站的文章提到,印度财政部长尼尔玛拉·西塔拉曼近日向议会提交了2024版《经济调查》,呼吁印度考虑接纳中国直接投资,并融入中国的供应链,以促进对全球的出口。本月初,印度总理莫迪还到访俄罗斯与普京举行会晤,印度希望俄罗斯调解中印边境冲突,虽然这种调解并没有那么正式,但将引发一场外交革命,对美国拉拢亚洲国家对付中国的企图而言,堪称一种嘲弄。
此前,美国曾对莫迪访俄表示"失望"。据《印度快报》7月26日报道,印度当天就此对美国作出强硬回应,称在外交关系的多极世界中,所有国家都有"选择的自由"。
文章注意到,尽管中印存在边境纠纷,但印度从未追随美国及其盟友拿所谓穆斯林人权问题对华发难,而美国则抨击印度政府侵犯其国内穆斯林少数民族的人权。印度外长苏杰生对此回应说,印度也可以说道说道美国侵犯人权的行径。
文章认为,中印关系走向缓和,得益于中国与包括印度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日益增长的贸易往来。
印度依靠中国的供应链支撑自身出口,印度从中国进口零部件和资本财货,并为发达市场组装成品,墨西哥、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其他中国贸易伙伴也是如此。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随着中国大部分出口贸易从美国和欧洲转向全球南方,印度从中国的进口增加了一倍多。
印度面临着物质和人力资本的限制。尽管中印两国人口相当,但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中国的六分之一。
中国还是世界基础设施专家,而印度面临1.7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赤字,涉及公路、铁路、供水和宽带。
世界银行2022年的一份报告估计,"如果印度要有效满足其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求,它将需要在未来15年内向城市基础设施投资8400亿美元,即平均每年550亿美元"。现实情况却是,印度政府每年在城市基础设施上的支出仅为160亿美元。
印度铁路系统破旧且拥挤(图/BBC报道配图)
印度破旧的铁路系统是英国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印度每天只能铺设4公里轨道。而在中国,世界上第一条连接福州和港口城市厦门的跨海高速铁路每天铺设6公里的轨道。中国单台铺轨机每天可以铺设8公里。
中国高铁从北京开到2300公里外的广州仅需9小时,相比之下,从新德里到班加罗尔(约2100公里)需要四倍的时间。
中印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差距也不可小觑。根据世界饥饿指数,中国是营养质量排名前20的国家之一,而印度在125个国家中排名第111位。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和印度的人口规模大致相同,但中国的高等教育率在2022年达到72%,而印度连中国的一半都达不到(31%)。此外,中国的二线大学培养有能力的工程师,而印度在著名的技术学院之外的工程教育则不太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