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不少文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好,尤其是有才的,虽然有白居易和元稹那样臭味相投的,还有像李白杜甫一样偶像和粉丝的,但许多才子心里都有轻慢他人的想法。
魏文帝曹丕说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文无第一,因为文章是最难比较的东西,很难分出高下,所以文人之间往往就会相互轻视。这种关系不好,虽然不能够推之于所有人,但是同辈文人之间,即便是挚友,内心其实始终存了比较的心理。 只是,即便关系不好,彼此还是要维持体面,哪怕要骂人,都不能光明正大地来,必须不带脏字。 对联骂人
比如明朝的神童解缙,遭人轻慢,对方出上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嘲讽解缙区区小儿,不过空有虚名。解缙巧妙应对下联:“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回骂说你倒是年岁久,有一张老脸皮,可惜腹中空无一物。 藏头诗句同样是古人喜爱的手法,比如一副骂人的对联,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看上去莫名其妙,而下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简直无法将上下联联系到一起,没文化的人恐怕还真的看不懂。 上联隐含的意思就是亡(亡在古代有无的意思,谐音王)八,而下联独独少了耻,自然就是无耻了。这副对联的意思很明显,就在暗骂其人王八无耻。
典故骂人 古代文人骂人,用“尔母婢也”这样的尖酸话,都是下九流的,何况是市井俗语大白话。因此,文人之间讽刺,都是引经据典,以古讽喻今事,比如杜牧的《阿房宫赋》,表面上是在说秦始皇大兴土木,耗费民力,使得秦朝二世而亡。但是实际上是在指责皇帝奢靡。 其实这样做实属无奈,文人们不敢指着皇帝鼻子骂,所以经常都是用典故来迂回暗示,为尊者讳。 有时候用典故还不能用错,比如谈论太子,你可不能拿海昏侯刘贺和恒山王李承乾来当例子,这两个人一个是废帝,另一个是废太子,拿他们说事,可不就是在诅咒太子和皇帝不睦吗?
文字骂人 在古代,文人之间这种暗骂是很常见的,历史上,嵇康和吕安是朋友,有次嵇康不在,吕安前来拜访,是嵇喜来迎接,但是吕安没有进门,只是在门口写了“鳯”字就走了。嵇喜看了“鳯”字还挺开心,觉得用凤凰夸赞他,但是嵇康告诉他哥,人家这是在讥讽你是凡鸟一只,庸才一个。 扶摇觉得,这样的做法其实有些闭目塞听,好比文人将钱财称之为阿堵物,那难道钱币就不是钱币了?实在是掉书袋的举动。
你还知道什么骂人不带脏字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