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成功发动叛乱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信息传递较为困难。
由于通信落后,基层士兵对自己参与的叛乱活动毫不知情,唯独少数高层将领知情。而这些将领恰好又是叛军的核心人物,他们本质上支持叛变。
对于普通士兵而言,若有极少数人察觉到事实真相并进行抵抗,其结果必然是被领导者毫不留情地杀害以示威慑。为了保命,他们只能选择加入叛军,受到信息败露的压力,被迫与领导者同流合污。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交流的不畅通。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上著名的几场特殊战役和叛乱,观察一下掌握兵权的将领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先来说说秦国灭楚之战。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在消灭韩赵魏三国后,决定攻打南方的楚国。此时,楚国正处于内乱之中,正是进攻的最佳时机。秦国高层对此也有共识。然而,在出兵数量上,他们产生了分歧。李信等将领建议出兵约20万,而王翦等人则坚持需要60万兵力。经过考虑,秦始皇采纳了李信的建议。
然而,李信带领20万军队进攻楚国时,却遭遇惨败。最后,秦始皇只能亲自邀请王翦,并同意他提出的出兵60万的要求。王翦率军出征,与楚国40万大军对峙近一年后,趁其松懈之际发动突袭,成功击败楚军。
在对峙长达一年之久的过程中,身为秦军总司令的王翦手中拥有60万精兵,无疑成为秦国最具影响力之人。让我们想象一下,这60万秦军意味着什么?据历史学家估算,整个秦国当时的人口不足600万。换句话说,约有1/10的秦国人,正处于王翦的统驭之下,其中大部分都是身强力壮的战士。
尽管如此,王翦似乎并无谋反之意。在与楚军对峙期间,他多次向秦始皇索求财物和豪宅,以安抚其心。而在击败楚国后,他毫不犹豫地交出兵权,回归到秦始皇的掌控之中,未曾有过任何僭越行为。
那么,若王翦真的选择谋反,是否有可能成功呢?他能否得到部下的支持呢?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若王翦决定反叛,他完全有实力给秦国带来沉重打击。然而,他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应对秦始皇派遣的监视者,或争取他们的支持,共同谋划反叛事宜。
对于基层士兵而言,他们并不重要。因为这60万秦军中的大多数人从未见过秦始皇,也不知晓他的指令为何。此外,当时的制度规定,只需持有虎符便可调动军队。只要王翦掌握虎符,且能获得高级将领的支持,他便能轻松指挥这支大军,展开反叛行动。
第二场独特的战役,便是著名的垓下之战。韩信带领的七十万汉军战胜项羽所指挥的十万楚军,其中关键在于垓下决战。决战过后不久,刘邦悄然闯入韩信的军营,取走了他手中的虎符。
正是这小小虎符,使得韩信的兵权被彻底剥夺。失去虎符的韩信,纵使有心谋反,亦无力为之。韩信的权力似乎仅限于此。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源于古代通讯技术的落后。即使如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实际能直接指挥的也不过百余人,再由这些人逐步建立起组织架构,统率数十万大军。而士兵们对韩信并不熟悉,他们的战斗行动全靠虎符来掌控。
正因如此,若军队中上下均只识得一位将领,则颇具风险。以汉朝景帝时的名将周亚夫为例,他虽治军严明,却与士兵亲近,使其军中士兵几乎无人不识周亚夫。如此一来,即便皇帝派遣使者持信物至军营,亦需等待周亚夫亲自指挥。
在此情境下,倘若周亚夫有心叛变,因其受士兵信赖,必定随行。此时,虎符的作用显然降低,周亚夫所带来的威胁明显上升。
尽管周亚夫有平定七国之乱的赫赫战功,最终仍遭汉景帝以谋反之罪名问责,选择绝食自尽。
在此列举的数例中,暂未涉及叛乱相关内容。接下来,笔者将与您探讨真实的暴动事件。
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唐朝“安史之乱”堪称最为瞩目的一次。在这场战争爆发前,大唐正值鼎盛时期,无论是国家实力还是其他方面,均达到了顶峰。然而,战争过后,唐朝迅速走向衰落,再也未能重回昔日辉煌。
那么,引发这场战争的元凶——安禄山,究竟是如何策划这场暴动的呢?
实际上,答案相当明了。首先,唐朝初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即每逢战事,朝廷需从各地征召青壮年组建军队参战。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该制度逐渐失效。
因此,为应对府兵制瓦解的困境,唐玄宗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其中最大的变革便是允许边境地区设立常备军。过去,由于每次出征皆临时招募士兵,战后多数军队随即解散,导致高级将领难以完全掌控军队。
然而,经过唐玄宗的整顿后,地方将领得以长期掌控军队,从而有可能将其转化为私家军队。此类情况下,地方士兵往往只认将领而非皇上。并且,由于唐代中叶经济繁荣,内地人民普遍对参军兴趣较低,故边境军队多由胡人构成。这些胡人士兵对皇上的敬畏程度相对较弱。此外,唐玄宗晚期为了便于地方节度使作战,赋予了他们部分财政权力。
因此,身为地方节度使的安禄山,手握钱财与兵力,得以通过金钱手段在军队中笼络人心,使得他的个人威望在所辖军队内不断提升。
然而,当这位安禄山意图谋反之时,他仅需拿出一个借口——我们的义举只是为了讨伐杨国忠,而非颠覆政权。由于深深的敬仰之情,北方的主力军纷纷投向了安禄山。
随着安禄山的大军连战连捷,部分士兵可能逐渐领悟到事实真相,他们的“正义之师”目的并非讨伐杨国忠,而是协助安禄山谋反。然而,此刻的他们已无退路可选。
倘若背叛安禄山,加入唐朝正规军,恐怕生命难保,毕竟安禄山绝不会轻饶任何威胁。若能侥幸逃脱,在唐朝正规军中也将面临叛乱罪名的追责。
反之,跟随安禄山谋反,一旦成功,或许能获得更多利益。
面对生死抉择,大部分人会选择随大流,继续支持安禄山。
总的来说,古代名将能够成功篡位,关键在于他们成功制造出信息差。这是因为普通士兵在参与篡位时,并非真心实意,而只是受到叛军将领的误导,以为自己在为国家大义奋斗,例如平定朝廷权臣等。
但若以现代科技来看待这种情况,古代将军再想轻易发动政变,恐怕不再那么轻而易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