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曾经长期存在一个独特的忌讳,那就是“生日忌讳”,就连“生日”一词,也是绝少提及。 当今的人们都喜欢过生日宴会,参与者也会衷心地对寿星来一句“祝你生日快乐!”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宋代以前,假如有人敢这样说一句,那可是严重的失礼,甚至是对他人的大不敬! 这是为什么呢?生日那天,对人家说一句生日快乐怎么了?还至于有这么大的问题? 翻开史籍,魏晋南北朝之前,找不到过生日的任何记载,专讲礼仪的《仪礼》《礼记》《周礼》均无生日礼。
目前最早提及生日活动的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513年—约590年)的《颜氏家训·风操篇》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自兹已后,二亲若在,每至此日,尝有酒食之事耳。无教之徒,虽已孤露,其日皆为供顿,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 上段话说的是假如父母双亲健在,生日那天才可以有“酒食之事”,否则,父母逝世后仍借生日“酣畅声乐”而“不知有所感伤”者,颜之推斥之为“无教之徒”,也就是没有教养的东西! 那么,为何会有这种现象呢?其实,一句古人常说的话:“儿的生日,娘的苦难日”,便可解释其中缘由。 在我国古代,儒家礼教倡导孝敬父母,自己生日那天,正是自己的母亲受苦之日,这怎么还能年年今日来搞庆贺活动呢? 《颜氏家训》还列举了前人的模范行为:梁元帝萧绎“年少之时”每年八月六日“载诞之辰,常设斋讲”。也就是说,梁元帝在生日那天,以吃素讲经的方式来度过。
梁元帝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和他的父皇梁武帝有极大的关系,梁元帝44岁才继位当上的皇帝,那么说明他年少之时,生日那天吃素讲经,必然是受到其父的旨意。 梁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崇佛皇帝,他在位期间还有过三次舍身出家,最后都又让朝廷花巨资赎身。 而且,梁武帝还是第一位主张佛教信徒吃素食之人。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也要神灵吃素。从此,汉传佛教形成了吃素食的传统。 梁武帝之后,还有皇帝效仿,隋文帝仁寿三年(603年),隋文帝还专门下诏称:“哀哀父母,生我动劳,欲报之德……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隋文帝父母)断屠。” 隋文帝也是感恩父母,因此在自己的生日那天,要求全国人民断屠吃素,以敬自己的父母双亲。
其实,这时已经有过生日的意识了,只不过是引导要求人们吃素,不得饮酒吃荤食,反对欢庆行为,仍在坚持着儒家礼教对待生日的传统态度。 为何说此时在民间已经有过生日的意识了呢?因为,民间在这时已经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那就是佛教已经在中原地区及江南地区全面流行。 佛教有“浴佛节”,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纪念日,随着佛教徒对“浴佛节”的庆贺,民间为儿童庆祝生日的习俗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但在官方还坚持着生日那天“吃斋讲经”的行为。 随着盛唐的到来,唐朝是一个包容的王朝,多种异域文化涌入大唐王朝,佛教也更加地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庆贺生日的行为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皇家的行为便可知: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受群臣请,唐玄宗定自己的生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全国宴乐,并休假三天。 这大概是历史上第一个因皇帝的生日而产生的法定节假日!不过,此时的祝寿行为还仅限于皇帝皇室,普通官员和民间百姓还没有寿诞庆贺的行为。
从宋代开始,生日庆寿之风很快遍及朝野,宋代庆寿活动兴起的关键是朝廷将天子庆寿的特例扩大至宰相,从而突破了君臣的天壤之别。
据《宋史·礼志》记载,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一月,“以宰相王旦生日,诏赐羊三十口,酒五十壶,米面各二十斛,令诸司供帐,京府县衙前乐,许宴其亲友。”
从此诏书可以看出,宰相过生日,朝廷不仅赐给了大量的生日礼物,可以搞庆寿活动,而且皇帝也允许其大宴亲友了!
据宋代野史记载,司马光曾为文彦博夫人生日献词祝寿,这表明在宋代的庆寿行为已经扩大到官员家属,妇女也成为庆寿对象,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宋代庆寿之风还有一个明显的标记,那就是借生日庆贺而兴起赠送礼物之风,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绍兴二十年(1150年)十月壬寅,诏内外见任官,因生日受所属庆贺之礼,及与之者,各徒三年。”
在这种社会祝寿之风大兴的背景下,民间百姓过生日并庆贺的行为也开始在全国流行起来。
元朝建立后,又对传统礼教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多民族的杂居,更使汉人的生活习俗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
到明朝时,儒家的传统礼教“生日忌讳”观念完全消失,以至被人们所遗忘,留下的,只有一句句的“祝你生日快乐”,以及互赠生日礼物的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