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北方有一句谚语,叫“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在很多古装剧中,我们都能看到,因为条件简陋,古代的窗户都是纸糊的,而且一捅就破,所以这也给了不少坏人可乘之机,那么,古人用窗户纸糊窗户,到了下雨天怎么办,难道不会被雨打湿吗?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是没有窗户这一说的,人类为了生存,多是以山洞或者树上为栖居地,后来经过不断改良,雕凿拼凑,才有了木屋和石屋的出现,根据记载,我国最早期的房屋建筑,大约出现在6000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我国河姆渡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都曾发现新石器时代建筑和文明的遗留。
部分专家们认为,新石器时代,是农业发明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进程,对当时母系氏族转化父系氏族起到了关键作用 ,大约在公元前8000到公元前7000年,人们开始用土坯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地穴式多半呈圆形,以坑壁做墙,然后再在上面搭架屋顶,涂抹草堆和泥土。地面式房屋大多是用石头堆砌而成,为了防止雨水冲垮,还会在村外挖造沟渠,这就是世界上最早期出现的房屋建筑。
到了夏朝,殷商之后,随着人类文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房屋建造也在不断改良,为了能够使房屋通风采样,古人会在建造房屋的时候,设计出门窗,后来,一直被沿用至今。中国早期的窗子构造十分讲究,不仅线槽繁琐,还在窗棂上刻有各种精美繁多的图案,这样透过窗子向外看的时候,就好像是在欣赏一幅画一样。 在很多古典名诗中都有对窗子的描写,比如“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完美的体现出了古人透过窗子看向窗外的情景,而古代的门窗,又是中国工匠们数千年来形成的传统工艺,在现在很多江南地区,依然沿用了许多古典建筑风格。
但是在已知的历史知识中,古代的窗户可是没有玻璃,甚至在唐朝之前,造纸术还未成熟的时候,古人都不是用纸来糊窗户的,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封闭窗户来御寒的呢?其实早在原始社会,古人多以打猎为生,那时候也没什么纺织术,人们穿的衣服都以树皮为主,既方便,又保暖,于是当窗户发明出来后,古人也自然是用兽皮来作为遮挡风寒雨水的东西了。 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中国纺织业逐渐兴起,人们就开始用纱窗,丝窗来代替兽皮了,这样不仅在夏天时更透气,也不会完全遮挡住阳光,西汉时期,纺织业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这个时候的窗户,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运用到其中。到了唐朝,是我国历代王朝中,国力最强盛的一个朝代,虽然西汉时期就已经发明出了造纸术,但因为当时条件简陋,直到唐朝时期才得以成熟和大量生产,
于是古人开始用纸张来糊窗户,但我们也知道,纸张的韧性极差,往往一碰就破裂,如果直接用来防水,肯定是不明智的选择,于是古人就制作出了专门用来遮挡风雨的油纸,即用桐油或者其它干性油制成的加工纸,这种纸不仅吸水性好,还具有很高的遮光功能。另外油纸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糊窗户,更是可以用来当做防潮的包装,古时候,人么下雨天用的伞,也是用油纸制成,所以也称之为油伞。
如今,油纸还被广泛投入到了医疗事故中,比如当骨伤比人需要上药时,将药抹在油纸上,再贴在患处,这样要比一般的纸吸收性好,还不容易坏。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大智慧了,而我们能够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是因为有先祖所奠定的基础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