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吾大战三百回合?”
张翼德便是三国蜀汉将领张飞,在名著《三国演义》中讲述了葭萌关张飞大战马超的事情,两人打了一整天,从白天打到夜晚,点起火把,换马再战,结果还没有分出胜负。 后来还是诸葛亮设计派人去贿赂了张鲁的谋士杨松,让杨松告诉张鲁“马超要造反”,致使马超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而刘备则趁机劝降了马超。 事实上,“大战三百回合”这个豪言壮语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通常也是由古代的将军所说,但一回合又是什么概念?真实情况与你所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
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以车战为主要战争形式,而据《司马法》所载:“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即战车上左面的“射”,也就是弓箭手;中间的“御”,驾驶战车的人;以及右边的“车右”,即拿着戈盾作近战防御的士兵。 而当车战开始后,战车便驶向对方,两者便开始交战,但交战也是有顺序的:首先是远程交战的弓箭手对打,继而是车右打近战,然后战车擦身而过,又是双方的“箭”互射;这一过程便叫做“合”,“合”即为“交战”的意思。 接着战车再兜过头,准备第二次的对攻,而战车掉头的这个过程,便是“回”。
但如果有一方认为自己打不过了,就直接驾驶着战车逃离了战场,也就不存在“回”,因此有“回”必有“合”,但“合”后就未必有“回”了。 这么打下来,大战三百个回合,都不知道打到什么时候去了,并且为了防止两辆战车相撞,又或者“合”不到一块去,那么战车掉头对战,还得按着前一次的车辙印而行。 不过《孙子兵法》中是不讲“武德”的,讲究各种战术,阴招也好明谋也罢,目标就是取得胜利,并且西汉武帝后,作战的对象变为了北方的匈奴,匈奴都是骑马作战,也不可能再以“礼”作战。
因此“大战三百回合”就变为了两个人的对决,而这个“回合”与车战的“回合”又不一样,简单来说,就是两将交锋时,一方用兵器攻击对方一次,另一方则招架一次,便是一个“回合”。 如果一将使用兵器攻打对方一次,而对方却没有招架住,就不是一个回合了,通常会被认为,对方的实力弱小。一个“回合”是两名将领同时进攻,又或者一方进攻,另一方防御住了。 如果没有招架住,往往就是被斩杀了,也就有了关羽千军之中斩杀颜良那一幕。
虽然一个“回合”是一瞬间的事情,但几个回合下来也是吃力的,对打时讲究进攻和防御,还得去找对方的弱点,挺费脑筋。那么古代的将军又为什么喜欢说“大战三百回合”? 这就源于古人的一个说话习惯了,其实不难发现,古人喜欢夸大了说,以此显示出自己的力量,也可以理解为我愿意多打几场。“三百回合”其实指的是多个回合,通常是十几个或几十个回个回合就结束了。 毕竟两名将领对决,不是拿着兵器无脑对打,通常将领是要看兵书的,要懂得排兵布阵,如何统帅全军。在战场之上,进攻、防御以及撤退,都是要听将领的指令,而且将领是习武之人,将领即代表这个军队的力量。
因此两将对打,也是想着如何把对方击败,而当一方将领呈现出弱势,就会影响到士气,也就不战自败了。
如果你较真说一定要打个三百回合,其实还挺耗时间的,然而人不是机器,体力未必跟得上,打久了也会感到疲乏,并且两方的士兵也不可能从白天到黑夜,看着自己的将领大战个三百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