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卖身葬父”,为什么不自己挖坑埋了?背后原因让人心酸
创始人
2024-10-09 18:46:29
0

,,,,

前言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这句话何其响亮,却也何其残酷。中国古代历史中,许多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至今仍令人动容。其中,“卖身葬父”的情节更是让人心酸至极。 为什么这些孝女宁愿忍受身体和尊严的双重屈辱,也要选择卖身为奴,而不是亲自为父亲挖坑安葬?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悲痛与无奈? 接下来让我们揭示这些不为人知的原因,带您走进那些孝女悲惨命运的深处,重新认识那段沉重的历史。

一、孝道成为硬约束:汉代以来的政治操弄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孝"一直是人们最为推崇的美德。这一源自儒家思想的观念,不仅仅是一种伦理准则,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仰支撑。 而在汉代以来,这种孝道理念更是被统治者刻意利用,成为了一种政治性的硬约束。汉朝刘邦建立皇朝之后,就明确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理念。

他将孝道直接上升到了法律层面,并在官员任用中大加重视。著名的"察举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地方上会派出德高望重的老者,对应聘者的孝顺程度进行考察,只有通过老者的肯定性评语,才能获得入朝为官的资格,这也就是所谓的"举孝廉"制度。 可以说,在汉代,孝道与仕途成就,甚至与整个家庭的前程命运都直接挂钩。统治者们巧妙地将孝道这一传统美德,转化为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不管你是真心孝顺还是装腔作势,在这种功利性的环境中,无疑都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孝道"行为。

比如,那时的厚葬之风就甚嚣尘上。从春秋时期,孔孟两位先贤就对此深有认同,孔夫子在《论语·学而》篇中,提出了"慎终追远"的观点,呼吁老百姓要像祭祀先祖一样,对父母百年后隆重举行葬礼。 而在汉代,这种视死如生的观念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普遍认为,生前与死后的状态是一样的,如果儿女没有在父母死后提供丰富的陪葬品,那么九泉之下的父母势必生活困顿,这将成为子女最大的不孝之举。

于是,到了东汉时期,我们甚至能看到一些更为极端的现象,即宁可倾家荡产,也要让父母享受风光的葬礼。黔首百姓为了不被人指责"不孝",常常要掏空家中所有积蓄,让子孙忍饥挨冻,也要确保父母陪葬品的丰盈。 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无论如何,在父母后事这件大事上,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也不容丝毫的吝啬。 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古代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也逐渐产生了转变。在他们看来,生死两件事都是极其重要的大事,因此在丧葬仪式上,就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繁琐的礼制。

二、千年丧葬礼制:从"招魂"到"厚葬" 对于古人来说,生与死都是人生中两件无比重要的大事。因此,在父母百年后的丧葬礼制上,就出现了一整套极其复杂的繁文缛节。 我们今天看来,这些规矩或许会显得有些荒唐可笑,但在当时却是一件十分严肃认真的事情。

古代就有一种叫做"丁忧制度"的规定,规定在父母死后,子女必须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内,平民百姓不得从事农业生产,官员也要辞职回家,就连新科举子也会被取消任命。 不仅如此,葬礼的程序也极其复杂,下葬之前还需要进行招魂、沐浴、饭含、哭丧等一系列的前期仪式。而在整个葬礼流程中,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当属那些丰富昂贵的陪葬品了。 在唐朝时,帝王便带头大规模厚葬,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陪葬品堆积如山,数量之多让人叹为观止。这种上行必下效的情况,也逐渐渗透到整个社会之中。

唐朝便有明确的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的陪葬品不得低于九十件,五品以上是七十件,九品以上则是四十件。 而在北宋时期,有一位叫张铸的刑部尚书,由于为官清廉,家中并无余财。然而到他死后,张家人还是硬生生地将家中价值十万白银的物品全部变卖,才换来了一场风光的葬礼。

可以说,这种关于葬礼的繁琐礼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无疑是一座沉重的负担。许多家庭为了给先人举办一场隆重的葬礼,不仅要拼命省吃俭用,有时还要将尸体暂时封存起来,直到积攒够钱财。 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贫家女子会选择"卖身葬父"这条路。她们并非真的不想自己动手,而是受制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得不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完成对父母最后的孝道。否则,就会沦为整个社会的不孝之人,遭受口诛笔伐。

三、土地与户籍:古代贫家女子的双重枷锁 不过,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古代贫家女子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去给父母就地掩埋。事实上,她们面临的另一个障碍,就是严格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 在中国古代,土地其实都集中在统治阶级和大地主手中,普通百姓很难拥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而与此同时,当时还存在着一套严密周全的户籍制度,每家每户都要在政府部门进行备案登记,县衙的记事簿上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每个人的来历。 所以,对于那些背井离乡、飘荡在外的游子来说,一旦父母不幸在外地去世,他们就必须将亡者送回老家安葬。这是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入土为安"、"落叶归根"的习俗。

比如我们熟知的明太祖朱元璋,在他建立大明王朝之前,出身也是一个赤贫的家庭。为了给父亲安葬,他不得不苦求地主,以出卖苦力的方式,才换来了一副草席,将父母草草掩埋。 可即便如此,朱元璋的处境还算是好的。因为至少他还有同乡的地主,多多少少能帮助他完成了父母的后事。而对于那些长期流离失所的人来说,可能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应该由男性子女承担的厚葬父母重任,就不得不落到了身处弱势地位的女性身上。她们不得不依靠"卖身"的方式,来凑齐运输费用,将父母送回老家安葬。 同时,这也意味着她们需要以此来取得当地的户籍,否则就会成为"黑户",无法在当地落户生存。所以,对于这些贫家女子来说,"卖身葬父"就成了她们在万般无奈下的最佳选择。

四、"卖身葬父":承担孝道的无奈之举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造成古代贫家女子不得不选择"卖身葬父"这一极端做法的根源,其实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孝道文化的过度崇拜,二是严苛的土地和户籍制度。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自汉代以来,孝道就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统治者们更是将其直接上升到了政治层面,不仅在官员任用中予以重点考核,甚至还规定了诸如"丁忧制度"等严格的丧葬礼制。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孝道已经成为了一种刚性的硬约束。

而与此同时,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也给普通百姓的生存,乃至处理亲人后事,制造了重重阻碍。毕竟,在那个时代,土地几乎都集中在统治阶级和大地主手中,普通人完全无法随意占有。 同时,严密的户籍制度也意味着,即便亲人不幸离世在外,也必须将其送回老家安葬。这对于那些飘荡在外的穷苦家庭来说,却是雪上加霜。 在这种双重夹击之下,原本应该由男性子女承担的厚葬父母重责,不得不落到了身居弱势地位的女性身上。

她们别无选择,只能通过"卖身"的方式,来凑齐必要的费用,完成对父母最后的孝道。而这一不得不为之的决定,无疑也加重了她们的痛苦与无奈。 我们不得不感慨,在那个曾经同样重视"孝"道德的时代里,广大贫家女子的遭遇是何等凄惨。原本美好的家庭观念,在封建社会的重重压迫下,竟化为一种令人不齿的强制性行为。 贫困与社会偏见的双重夹击,让她们不得不抛弃最后的尊严,换取亲人的身后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心酸的悲剧。

而究其根源,我们可以发现,这背后最根本的问题,其实就在于那个严峻的社会环境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 过度崇拜孝道,又在现实生活中造成重重障碍,最终将广大弱势群体推向了绝境。这也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阴暗的一面吧。

结语 孝道虽然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传统,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它曾经给弱势群体带来的沉重负担。 这种源自儒家文化的道德观念,在历史长河中,不可避免地被统治者加以利用与扭曲,最终演变成为一种不容违抗的强制性规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民间故事:“日不晒根,口不吞阳... 民间故事:“日不晒根,口不吞阳”,晒根与吞阳都有何含义?古代的俗语和谚语,虽然有些是基于封建迷信,但...
【慎点】震碎三观的土味短剧爆火...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学姐的口袋”,了解更多内容文稿 | 学姐的口袋视频 | 学姐的口袋01《闪婚老伴...
电视剧《大海道》定档9月22日... 由腾讯视频出品,尹昉、焦俊艳、加奈那、娃尔领衔主演,柳小海、张国强特别出演的电视剧《大海道》20日官...
信息差与古代政变:揭秘古代名将... 古代将军成功发动叛乱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信息传递较为困难。由于通信落后,基层士兵对自己参与的叛乱活动...
古代中东:城市规划与市政建筑        编辑|屏风浊影深       古代中东地区的城市规划和市政建筑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
猴哥哪吒海边游玩,秒变游泳高手... 又到了非人哉更新的时间了,九月失眠的故事已经结束了,猴哥再次回归,与哪吒龙女红孩儿他们一起海边游玩。...
辛雨锡拍短剧锤秦霄贤,人设是假... 用拍短剧的方式锤渣男,辛雨锡真是开辟了内娱放大瓜的新赛道。而让她如此费尽心思也要拉下马的男主是谁呢?...
盐城举行投资环境说明会:邀您“... 新民晚报讯 (记者 唐闻宜 通讯员 王叶州 李金龙)向“新”而行,“盐”续精彩,“城”就梦想。昨天上...
中国企业出海产业升级,从轻资产...   新民晚报讯(记者 张钰芸)近年来,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换挡,企业竞争力攀升, 以及国际地缘竞争加速的...
《法证先锋6》口碑急剧下滑!蔡... TVB新剧《法证先锋6》近段时间在内地视频网站热播,该剧的突然定档对于观众而言也是有些意外的,不过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