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打一整天的仗,就好像永远没有一直跑一百八的车。 一般来说,胶着的作战叫做“对峙”,对峙的本身并不发生碰撞,举个例子,就好比俩仇人见面,血海深仇那种,两人就互相瞪着,但也不动手,这种状态,就叫对峙,如果其中一个人眼皮痒了,挠一下还是可以的。
古代讲究“冷兵器”对垒,几乎没有追求单兵作战,一打仗,别的地方发生小碰撞那没关系,最终的决胜,都是在一个大平原带齐人马互相开打,乌压压一大片,好不气派。 有人说,古人打仗那难度老高了,一天到晚都在砍,也没空吃饭,也没空睡觉,更没空上厕所。 这种说法,纯属是扯皮。 首先要说明白的是,大决战之类的,一般在大平原上开干的,这种战斗,顶多是四、五个小时就能结束了,孙武曾经说过,除非是有“地利”或者是“天时”,不然的话,打仗是不可能打那么久的。 人有一口气,军队也有,古语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打仗太久,气会用完,这东西不是无穷无尽的,正如跑马拉松的人一样,古代军队打仗,不管是战前的吼声宣天,还是擂战鼓,都是为了把士气提到最高峰,但这东西就是有时限的,哪一方的“士气”支撑最久,注定会赢。 那么打仗,就非常看“士气”了,古代很多将军,不研究地形兵法,研究的就是“人心”,他们知道怎么快递结束战斗,切断敌军方阵的士气传递,战场上的大多数人,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个被士气链接起来的个体,如果没有了士气支撑,那么他们就和普通人没区别。
在不同的时代,对阵的军队种类也不同。 譬如宋朝和辽朝的战争,宋朝就是步兵为多,辽朝骑兵为多,虽然宋朝人数更多,但是宋朝军队的消耗极大,行动起来也非常方便,辽军的战术一般都是“佯攻”、“挑衅”,最终磨平宋军的士气和耐心,让宋军不攻自溃。 所以老宋输给老辽,而且还输得那么快,幽州城之战、雍熙北伐被打得灰头土脸,原因就是那口气被打断了。 可还是拿宋辽做例子,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对峙”战争,宋军反而会赢。 在宋辽战争史上,辽军偶尔也会越过两国防线来攻打宋军,但这个时候,他们一般都会遇上“城池”,也就是阻碍,一旦遇到城池,他们是永远都跨不过去的,不像幽州城之战与岐沟关之战,都是大平原,宋军一下子就被割完了。 如果短时间内击溃不了对方,双方都会有意识逐渐收缩“防线”。 古人的军队交战逻辑,其实跟千层饼是一个道理,牙齿不会一次性咬到底,仍然是缓慢咬下,没有人能一口吃掉千层饼,也没有军队能一下子可以击穿防线,作战的,一般都是前线部队,指挥官一旦发现自己的前线部队不行了,就会放命令收缩。
虽说古人打仗动辄十万、数十万,但不是一下子都上齐的,而是一波一波地上,真能打个几天几夜的,是属于这种情况,并不是说那一个士兵自己连续砍个几天几夜,就是让薛礼来,他也是做不到。 占有优势的一方,一般会乘胜追击,但不会太深入,他们也知道对面还有第二道防线,人家精气神满满还不说,背后还有远程冷兵器,这种情况,也只能撤退,所以这就是一种“中场休息”的默契,毕竟战争,那是没有裁判的。 再回到军队组织架构的本身,前面也说了,这打仗是一波一波,一茬一茬地上,而且每一轮战斗都不会持续太久,那么士兵们正常的作息、饮食、生理需求还是能做到的。 在战争前,军队会有一个专门负责“后勤”的部门,作用就是运输粮草,分发粮草,这个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部门,也是最怕被端掉的部分,粮草被断,往往就意味着战争提早结束,汉代霍去病,唐代李世民,辽代耶律休哥,对这种战术乐此不疲。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战场,都有着不同的“居所”,或许简陋,但一定是五脏俱全的,譬如分发粮食,譬如分发药物,集中解决排泄问题,古人也十分讲究卫生,这一切都是由“后勤”部队来解决的。 如果是面对着“攻城战”这样类型的战争,那么这种特征就更加明显了。
攻城战,本质就是双方“补给”循环的一种竞争,唐代安史之乱时,有著名的将领张巡带着数百、数千人,抵御住了叛军上万,甚至十万的军力,这就是因为张巡的部队“衣不卸甲”,每一个士兵随身带着面食,饿了就扒两口,每时每刻都在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 这样的队伍,凝聚力需要很强,但爆发出来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看似士兵们啥都不需要解决,日夜防备,但实际上,他们却是把一切“补给”的时间不断缩短,对面敌军自持人数多,吃一顿饭就开大锅,这种补给方式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任何一个时代,将领的内心里都是想着培养“特种兵”,因为特种兵的确可以把作为人类自身的生理需求压到最低,生理需求压到最低,补给的效率就会提高,补给的需求就会减少,这才是胜利的关键。 有人说,每一次战争,本质不是人类和人类的血拼,而是他们背后博弈者资源的对抗,谁的资源耗尽了,那么谁就会淘汰出场,即使士兵毫发无伤又如何,没有了接下来的正常作息、补充,迟早也是满盘皆输。 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古人会从白天一直打仗打到晚上吗?
事实上,古代大军团作战,晚上是绝对,也坚决不开战的,原因就是,古代大部分人的身体素质并不强,微量元素的缺失,大多数人有夜盲症,一旦开战了,砍的十个人里,保不齐就有八个是自己的队友。 一般夜晚开战,都是有着“快速机动”特征的部队才敢干的事情,而他们所干的事情,也叫做“偷袭”。 还是拿宋辽双方军队来说事,在宋初,其实在打下了北汉之后,是获得了一批马匹的,这批马匹给了当时的“易州”士兵去用,宋太宗时期,易州骑兵被训练成了“特种兵”,据说每个人都没有夜盲的现象。 在两国开战的时候,辽军大部分部队晚上也是看不到的,摸瞎睡觉,即便是要搞骑兵偷袭,也必须等到天灰蒙蒙亮了才能搞。 但这批易州军不同,他们可以连夜偷袭,防火也好,冲营也好,他们是有条件做到的,但这也不是正式的战争,他们也是打完就跑,属于骚扰式打法,作用不小,但不至于一战定胜负。 所以两军对垒,即便仇再大,根据刚才讲的种种因素,也是打不了太久的,开弓虽没有回头箭,但疾箭终有竭力时,真正的神射手不是一箭到底,而是不停地射箭,让作息循环起来,这才能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在每一个时代的“兵志”中,都有对于夜间作战的记载,更多的还是找到掩体,搭建阵型营宿等等记载,其次就是注意卫生,不允许大声喧哗,却几乎没有说玩偷袭,半夜还要“干活”的说法。
吃饭睡觉上厕所很重要,但古人想必也不喜欢大半夜跑去打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