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深夜,一片寂然。忽闻梆子之音,清脆有力,一声、两声......声声木韵敲打夜的静谧,传递无言的信息——子时已至,该睡了。
时至今日,这发源自千百年前的“打更”制度,看似古老,其背后却隐含了极富智慧的生活设计。
即便放在电力泛滥的今天,也令人折服。
从报时巡逻到防火防盗,这看似简单的夜间敲打制度,似乎有一种魔力,将漆黑无光的长夜点燃成生机盎然的 “千家灯火”。
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神奇与睿智,同时也为这样一份源远流长的生活智慧着迷。
我们常说古人朴实,然则他们面对的黑夜比今人黑暗百倍,却仍建立起这样井井有条的城市运转秩序。
是何等巧思,让简单的木锣磬声成为管理生活的最佳方式?
古代深夜的黑暗使人难以辨明时间,为居民作息带来诸多不便。
面对这一困境,古人设计出巧妙的打更制度,用朴实的锣鼓声打出整整齐齐的生活节奏。
入夜,漆黑一片,人难以判断时间的流逝。若不及时睡眠,第二日便会疲惫不堪;若睡过头误了事,亦后悔不迭。
这已足以扰乱正常生活。更甚者,长此以往,生物钟紊乱,人便会生活浑浑噩噩,难以自拔。
古人深知时间的重要,亦明白黑夜的无奈,遂想出妙计。
更夫会在晚上七点钟开始执第一班勤,拿上锣就开始在自己的区域内敲打。
晚七点这一班“钟”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赶大家回家,为街上清人,因为古时候没有路灯,晚七点钟已经开始天黑了。
为了在黑夜中也能清楚时间,每到整点时分,城市便会响起打更鼓和更磬。
按照古代的报时制度,一夜之中分为五更,每隔两小时报一次时,最多六次。
打更人手持木质驳子沿街敲打,每次打击号数不同,既报时又防止居民睡过头。
这种刻意设计的报时制度,实际上规范了古人的睡眠作息,也使他们能按时起床劳作,整个城市夜间秩序井然。
对于古代百姓来说,判断时间的流逝极为不易,他们必须仰仗更夫的报时才能清楚当下时辰。
然则更夫又是如何在无光的黑夜中准确报时的呢?
早期的更夫们会使用的是一种特制的香。这种香木精心计算过量,以致燃烧的时间恰可与一更的两小时吻合。
入夜前,更夫点上这香,然后开始执行夜间巡逻和打更任务。
当这炷香烧尽之时,两小时必已过去,更夫便再次报时,如是往复,精准地把握着时间的脉搏。
随着朝代的变换,更夫的技术方法也在更新。
谯楼是古代城池中一座与众不同的高楼,它矗立于城头之上,整座城池尽收眼底。
其高大雄伟的形象,仿佛一位忠心守护的卫士,守护了这古城多少个日月年岁。
穿过朱红色的城门,谯楼便静静立于最高点。
阳光下,那金色琉璃瓦闪着耀眼光芒,映衬得整座楼阁灿若云霞。
其楼阁曲折回环,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之极,堪称王者建筑。
然这外表华美的谯楼,其真正宝贵之处,乃是隐藏在内部的一个制时系统—漏壶。
这种以水流时间的器具,可于黑夜中准确報时。
谯楼内,总有四名更夫伺机在漏壶旁,专心致志地观测水量变化。
当一壶水漏尽,两小时即过。届时,更夫便带上驳子下楼,开始他们的报时与巡逻任务。
报时则有严格制度:按五更法,从子至午,每隔两小时报一次时。
更夫们手持驳子,有节奏地敲击标识每个时辰,城中百姓据以确定时间睡眠。
如此科学规律的报时法,使古城居民无时无刻不在掌握之中,这就是谯楼的神奇与伟大之处。
有了这种巧妙的计时方法,更夫们便可在漆黑一片的长夜中准确报时,使百姓们的起居作息井井有条。
这种简单却高明的设计充满智慧,值得今人学习。
仅仅报时并不足以构成打更制度的全部价值。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部分,打更人还担负起了重要的巡查任务。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想必大家都在都在古装剧里听过。
其实这句话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火灾的高发期。我国古代民居以木质材料为主,一旦遇火,后果不堪设想。
为防患于未然,古人在打更制度中还赋予了更夫重要的防火巡逻任务。
入夜之后,当第一声打更响起,标志着更夫的巡查正式开始。手持木质驳子的他们沿街巡行,不仅报时提示居民,更要时刻警惕火灾。
若有明火未熄,必令其灭掉。若闻到燃烧的气味,必寻找火源。
一旦真的不幸发生火灾,更夫便可立即敲打驳子,发出紧急信号,迅速惊醒居民应对。
可以说正是更夫的这层防火巡查,让古城得以避免居民因大火焚城的惨剧,相当于古代的消防员。
2000年前东汉人卫宏著《汉旧化》记录有汉朝皇宫禁卫打更的情形:“昼漏尽,夜漏起。
宫中宫卫,城门击刀斗。周庐击木析,劝呼备火。”
其中“备火”,就是防火之意,这也是我国最早关于打更的文献资料了。
除了防火,更夫也要防止盗窃事件。他们在夜间巡行期间,也会关注可疑人物,发现异常情况则通报居民。
这种无处不在的巡逻工作,让罪犯无所遁形,从而保证了古代社区的治安。
这种融合报时和巡查于一体的设计,体现了古人社区自治管理的独特智慧。
它让简单的打更不仅报时作用,更成为维系古城运转的重要支柱。这种自治式的基层管理,体现了古人治理城镇的独特智慧。
古代皇宫之内,打更制度无处不在,严格考究。
以明清两朝为例,宫廷专门成立“更司”这一机构,派驻大量巡更太监。他们手持油灯,通宵达旦地巡视每一个角落。
只见太监们鱼贯穿行在寝宫御库间。走到哪里,便细细查看哪里—墙根没有积灰,屋顶没有破损,瓦片紧密相连......
仓库门户紧闭,金银珠宝静静躺在原处,没有丝毫异样。
更甚者若有同僚睡着打盹,便毫不留情地踢醒对方。因为更司太监若有失职睡岗现象,会受到严惩,甚至斩立决。
《康熙实缘》中就有记载一条谕令:“赦八旗满州、蒙古、汉军都院、副都统等,嗣后各于本旗官员兵丁守巡处,身往不时巡察。
有旷缺者,当参该则参奏,当笞责则笞贵之。
步军统领等,巡察孩管官员步军之处。其马兵守视处,并令巡察。
至于米仓所系重要,尤宜谨慎,倘有疏虞,守规官员兵丁,必戮无赦。”可以看出清朝对打更非常重视,对这个职位也很严格。
到了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这天夜里紫禁城的真度门竟然失火,导致三十多间库房,许多金银财宝均被化为灰烬,损失惨重。
之后经刑部调查,原来是巡更太监偷懒睡觉,油灯引燃可燃物延及建筑失火。
最终负责打更看守的太监被斩,连带管事的首领也受到了严厉的处罚。
所以,不难看出宫廷之内外,无处不戒备森严。
正是这种层层把关的严格管理,使明清皇宫得以长治久安,富丽堂皇。
何为智慧?
智慧即找准生活规则,使事物井井有条。古人立足黑暗,想出以朴实打更引领夜间生活的妙计,这就是智慧。
打更融汇报时、安保与自治体系于一体,让原本漆黑一片的长夜也焕发出生机。
打更声逐渐带动起居民的工作休息秩序,犹如一双无形的手托起了古城运转的大厦。于是,生活便有了常态的运行轨迹。
放眼今日数字化的都市,那仿佛永不黑暗的“白昼”,我们日复一日享用着现代文明的果实,却也在节奏失控中四分五裂。
当我们感叹古人的生活之匮乏时,也应当为他们建立起的生活智慧折服。正如古语云:智者不惑,仁者不忧。
在这个机械化和数字化程度空前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忽略生活中一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习俗或机制。
像古代的打更制度,它原始简单的操作背后,蕴含了古人丰富的生活智慧:规划时间起居、巩固社区伦理、保障公共安全。
虽然今日城市中已难觅打更的身影,但我们仍应汲取古人治理社会的精髓—运用简单却有效的城镇自治机制。
加强基层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这样一个城市才能安定有序。
“温故而知新”,这种古已有之而今犹用之的智慧,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反思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