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胀多系由慢性肺系疾病迁延不愈发展而来,表现为喘促咳逆、咯痰、胸中烦满憋塞,甚则见口唇发绀,平素病情稳定,若因外感邪气,或因饮食不洁,痰浊内生而诱发,当病情进展到危重阶段,可见喘逆欲绝的喘脱危候。
肺胀的本质为本虚标实之证,或以本虚为主,或以标实为要,或虚实夹杂;在治疗上,西医采取氧疗、解痉平喘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病情危重时可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能明显改善症状体征,提高血氧饱、改善肺通气功能。
无创机械通气作为临床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的一线手段,但又存在无法正常引流痰液,呕吐、误吸、胃肠胀气、患者心理因素(如:恐惧、排斥、高度紧张等)及配合度差等缺陷。
且对患者远期预后,改善肺功能方面,收效甚微。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该病发生、发展、病因、病机、理法方药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古今医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呼吸衰竭的论述整理如下。
1.古代各大医家论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在《内经》已有肺胀临床症状与病因病机表现的记载。《灵枢.经脉》则指出肺胀的症状有喘促、咳嗽、胸部膨满、烦心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对肺胀作了详尽论述:“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 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清晰论述了肺胀的临床症状,包括喘逆上气、心中烦躁、目胀欲脱、脉象浮大等,并提出予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等方剂治疗。隋代巢元方认为“肺虚为微寒所伤致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肺胀,肺胀则气逆”。
具体指出本病的发生、发展流程,寒邪袭肺,若治疗不当或调理失责,则患者病情缠绵难愈,病程日久,导致肺气胀满不降,症见咳逆上气,病位在肺,肺虚为疾病基础,后每因感邪而复发为标实,属本需标实之证。
张仲景之后,在肺胀疾病的认识与论治最有心得者当属金元时期的朱丹溪,其所著《丹溪心法.咳嗽》中提出肺胀病因为痰浊与瘀血互结。
阻滞肺气之宣降,提出活血化瘀法治疗肺胀,并指出养血以行气,气机畅则肝调达,肝疏泄功能正常,则痰自清的观点。
方药选用四物汤之类,创立了活血化瘀治疗肺胀的治法治则。同时还强调顾护脾胃之气,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节制饮食、谨慎起居。明代医家李时珍通过对罂子粟的功效总结,得出咳嗽日久,气散而不收,而导致肺胀的机理。
2.古代各大医家论述呼吸衰竭
虽在清代以前无“喘脱”的论述,但《内经》中早已出现对”喘”的论述:诸如,“肺病者,喘咳逆气”,指出本病的病位在肺,肺气上逆,症见喘,咳。
至汉代,医圣张仲景虽未明确提及喘脱病名,但诸多条文可窥见其对喘脱的描述:如“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指出喘脱症状有咳逆上气、面目浮肿、不得平卧、脉数疾等,并指出此为危候,可致死亡。
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喘脱危候可见脉微弱而细,或按之浮大而空;提出喘脱的病机为元气衰竭、阴阳欲脱,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可出现亡阴或者亡阳,并告诫医家不能使用苦寒药物及攻下法。
清代唐容川认为,喘脱病位在肾,病机为肾阴、肾阳衰竭而致元气消亡,肺气喘脱。张聿青医案中阐述了喘脱之危证,可因痰阻气逆,寒湿与痰浊搏结,阻滞肺胃发展而来,选用金匮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
丁甘仁医案中指出,火邪热势蒸腾,致肺中津液枯竭,而欲喘脱。清代名医吴仪洛指出气道堵塞是致喘脱证候的重要病机。近代医家张锡纯对喘脱的症状、兼症及脉象均有详细描述。
对于喘脱的病机,张氏认为:“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指出阴阳两虚为喘脱之病机。张氏认为,肾脏统领下焦的气化功能,肾虚则失闭藏,失去对肺气的纳摄,若兼见元气虚,则可形成阴阳两虚之喘脱。
并创立了参赭镇气汤治疗喘脱,方中生赭石用量最大,既可以镇逆上冲之气机,又能够重坠雍盛之痰涎,既治气,又治痰,以缓标急,又配人参扶助正气,张氏言其为“取仲景旋覆代赭汤意”,使赭石与人参相合,寓镇痰气之冲逆于扶正气之将脱,标本俱不相失。
方中其他药物则为辅助之品,如山药、萸肉、芡实为“治虚劳要药”,兼有收敛固精之能,以助人参扶正,龙骨、牡蛎、白芍、苏子则或收或降,以助赭石镇逆敛降痰气。本方既能镇逆化痰,又能益气固脱,而挽救元气欲脱的危重证候。
1.当代各大医家论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孟景春教授认为“肺胀”病理基础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主,病理性产物为痰浊、水饮、瘀血,本虚与标实常相兼为病,又可相互转化使病情加重。
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当以清热、祛痰、化瘀、平喘为治则,即急则治其标。稳定期,当补肺、健脾、益肾为主,即缓则治其本,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
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独创性的认为“肺阳虚衰”是肺胀病本虚的关键所在,又指出其病理变化多为阳虚内寒证,提出“治肺不远温”治疗原则,在治疗肺胀时重视温中培元,常将芪附汤、补中益气汤、补元汤三方加减化裁合用来治疗肺胀疾病。
卢老指出,对于实喘型肺胀病,应以“宣肃肺气,化痰定喘”为治则,并自创“止喘汤”,该方重用炙麻黄,极大发挥其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肖波教授认为本虚标实存在于肺胀发病的全过程,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侧重点不一样,强调分期论治,急性加重期,应注重清热、祛痰兼活血,但需注意祛邪而不伤正,少用大剂量麻黄或大黄等;缓解期应注重培土生金,并兼顾祛痰、活血。
2.当代各大医家论述呼吸衰竭
国医大师洪广祥认为呼吸衰竭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并涉及五脏及气血阴阳,将呼吸衰竭分为7类证型。急性呼吸衰竭多由火毒所致,具有“火性急迫”的特征;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多由肺胀发展而来,表现为肺肾两虚,痰瘀阻肺证候。
又指出肺脾肾虚为慢性呼吸衰竭重要病因基础;本病基础病机为:肺气壅塞,肺气虚衰, 肾不纳气。急性发病以毒邪迫肺为常见,慢性发病,往往虚实夹杂,表现为邪实正虚,但在不同阶段,或以本虚为主,或以邪实为要,且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
并指出本病的预后关键在于患者本身正气的强弱及能否及时正确的治疗。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理法方药及预后转归作了全面的阐释。
郑玉玲教授通过总结多年治疗肺癌致呼吸衰竭的临床经验得出,肺癌导致的呼吸衰竭,以肾气亏虚为本,其主闭藏功能衰弱,固纳摄失职,不能摄纳肺气,肺气浮越于外。
以邪犯肺脏为标,其宣发与肃降功能失调,不能统领气机的宣降,故肺气欲脱;在治疗上选用温潜真阳、纳气平喘的黑锡丹治疗,临床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通过总结、整理古各大医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论述,可得知,肺胀病病位在肺,病久可及肾、脾、心等脏,又可伤及气血阴阳,其病程日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症状以咳、痰、喘为主。
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为肺、肾、脾三脏虚损,标实当属痰浊、水饮、血瘀为患;虚实夹杂,亦有虚实偏重;对于肺胀病因病机。古今各大医家均有各自论述,在治法治则上各大医家的经验亦不尽相同,有“急治其标,缓治其本”的治则。
有“治肺不远温”,重视补益肺阳的治法;有以早期“宣畅肺气、祛湿化痰”为治则、晚期“泄热存阴”为法的治法;有重视“固护肾气”的治则。
通过梳理古今各大医家对呼吸衰竭的论述,可得知,喘脱多与肺胀相兼为病,肺病后期可致喘脱等死证,其病位主要在肺,可及脾、肾、心等脏腑,病情危重,预后不佳。
症状主要表现为喘逆,唇甲紫绀等,脉象可见浮大、微细欲绝或六脉不全等;喘脱亦属本虚标实之证,邪实可见痰浊、血瘀、热邪、毒邪等,本虚以肺、肾、脾虚为患,虚实夹杂,亦有虚实偏重。
对喘脱病因病机,古今各大医家论述有“元气大虚、阴阳欲脱”、“痰阻气逆”、“气道噎塞”、“肺气壅塞,肺气虚衰, 肾不纳气”、“脏腑虚损,毒邪损伤肺络”“肺脾气虚,痰浊阻肺”“痰瘀互结,元气暴脱”等。
治法治则上有治阴阳两虚法,温肾潜阳法,俊补元气、益气固脱法,从瘀痰之毒论治法;方药的选择上有以重用人参为主药之方,金匮桂枝加浓朴杏子汤、参赭镇气汤、黑锡丹、参蛤散、参附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