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
品读纷繁历史
回望多彩盛世华章
由昌平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的
系列专题片《大明风华》
于每周三
在昌平电视台《古今昌平》栏目
以及北京昌平客户端同步播出
让我们一起
揭秘大明王朝的前尘往事
系列专题片《大明风华》
第十二集——雄关
今天(9月25日)播出
敬请期待
最新预告
时至今日,站在雄关之上,那声声金戈铁马仿佛依然在耳畔回响。
居庸关,是北京西北长城的重要关隘,自古就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所谓“关”,是指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所设置的守卫处,立关之处,往往山形水势险要,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居庸关所处的这条古道,今天俗称为关沟,古时则称“军都陉”。
《左边图说》 资料图
最早有说法称,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此关,“徙居庸徒”,因而得名。现在,经过专家考证,“居庸”之名应来源于《周礼·夏官·司勋》中的“王功曰勋,国功曰功,民功曰庸,事功曰劳……”与“功勋”一义相关,意为镇守边关的将领肩负着建立“庸功”的责任。
居庸关所管辖的范围开始逐渐扩大。直到明朝,特别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朝廷对于长城防线,尤其是北京一带的长城防线变得更加重视,开始不断加强对于居庸关的建设。居庸关在这一时期,迎来了发展巅峰。“居庸关”的概念,逐渐扩大到整个居庸关防区。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015.明.杨时宁.白希绣等编.明万历三十一年秘阁本
居庸关防区以居庸关城为中心,由关沟向外围扩展,分别有中路、北路、南路、东路以及西路的白羊口、长峪城、横岭口、镇边城,共有8条防线,各路所辖隘口多达107处。由此形成了“居庸关城——居庸关沟——居庸关防区”,由点延长至线,再扩展为面,构成细密的网状防御体系。《居庸关考》一文中解释为:“是指由北口(八达岭)至下口(南口)的整个四十里关沟而言的。那么,凡关沟内的所有‘关’,皆可称之谓‘居庸关’了。”
明太祖朱元璋坐像
明朝居庸关的建设发展,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西关志》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常遇春北伐燕京,元主夜出居庸关北遁,二公遂于此规划建立关城。”但是,有关明朝居庸关最早建设的确切位置,如今依旧是学者们讨论的问题。
2022年,考古人员在昌平上关城首次发现了“半地穴式”铺房遗址,这一发现,丰富了铺房类的建筑类型。为寻找明中期乃至早期居庸关关址、复原关城布局提供了线索。
朱棣和徐皇后画像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洪武时期所设的塞王镇守体制不复存在。他将战时体制下的总兵制度应用于镇守边疆,陆续在九边地区增设总兵镇守,从而建立起了总兵镇守体制。最终到宣德三年(1428年),蓟镇正式建立,居庸关防区内的长城及其防御体系便归属于蓟镇。
庚戌之变期间,明十三陵遭到了严重破坏,嘉靖皇帝决定在蓟镇大规模筑边,以起到拱卫皇陵的作用。因此,居庸关防区所在的昌镇防区逐渐形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正式分立昌镇。居庸关防区的绝大多数关城与隘口皆转而隶属于昌镇。据《四镇三关志》记载为:“东自慕田峪连石塘路蓟镇界,西抵居庸关镇边城,接紫荆关真保镇界,延袤四百六十里。”由此可见,昌镇的防御体系和设施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居庸关防区的作用也愈发重要。
今天,居庸关一带早已不再是森严的军事防区,一系列的军事堡垒,如今也已经成为了古迹。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居庸关”并没有成为历史:曾经戍守居庸关的士兵于此定居,逐渐形成了庞大的自然村落。世世代代的居庸关人,成为千百年来“居庸记忆”的载体,将居庸关的故事传送于世。
那座巍峨的居庸关,仍然矗立在人们心中。
它是一道巍峨矗立的雄关
它是一座拱卫京师的门户
它是一段波澜历史的记忆
它是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
请看系列专题片《大明风华》
第十二集——雄关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揭秘大明王朝的前尘往事!系列专题片《大明风华》今晚开始播出 ➠
细微之处见大明!尽在系列专题片《大明风华 · 迁都》➠
明十三陵缘何修建而成?且看专题片《大明风华 · 皇陵》➠
《大明风华》第四集《文治》今天上线 ➠
《大明风华》第五集《危局》今天上线 ➠
-end-
更多视频,尽在北京昌平视频号,欢迎关注~
撰稿人:袁晨光
微信公众号:beijingshichang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