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北京电影学院的招生考试正式开始。跟以往不同,这一年北影的竞争格外激烈,根据招生计划,表演系需要从2000多名的考生中筛选出15名进行录取。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届的考生中还强者如云,有童星出道的许晴,有后来被称为88级班花的蒋雯丽,还有多年之后嫁给侯耀文的袁茵。
而就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杨青的外貌和身材都不占优势,在参加考试时,甚至连招生老师都当着杨青的面表示:你外形实在太差,根本不适合做演员……
可没想到的是,最终杨青却被成功录取了,而事实证明,杨青日后的表演之路不仅给中年女演员狠狠上了一课,更是为北京电影学院打开了新的招生思路。
那么先天条件不占优势的杨青为何要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而她又为何能在强者如云的对手中脱颖而出,被北电成功录取?在毕业之后,杨青的演艺之路又如何?
意外考入北电,“最丑”女演员初涉影视圈
杨青并不是天生自信的女孩,甚至她的童年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嘲笑声。当时的杨青只有一米四的身高,体重却早已突破100斤,在以苗条为美的社会背景下,邻居们的嘲笑几乎成了她难以摆脱的阴影,甚至还有人当着杨青父母的面进行指责:你们后悔生了个丑女儿吧?
不过万幸的是,杨青的父母并未受到外界声音的影响,他们不仅给女儿倾注了足够的关心和爱,还无条件支持女儿的所有决定。
也正是在父母的关爱之下,让杨青才渐渐从自卑中走了出来,只是令杨青父母没想到的是,在即将高考之际,杨青却做出了一个有点“不自量力”的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报考北电源于杨青对表演的一腔热血,可杨青却没想到,这个决定给她带来了太多的意料之外。
杨青本以为,只要自己专业扎实、表演真诚,即便是自己外表不占优势依然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可当在考试现场见到许晴、蒋雯丽以及袁茵等外形靓丽的竞争者后,杨青就意识到,自己的胜算微乎其微。
在面试之时,当老师看到杨青之后,都面露难色地表示:杨青你的形象实在太差了,你可能吃不了演员这碗饭。
这样的结果杨青早有心理准备,可正当她准备离开之时,老师却突然话锋一转:但我们还是决定录取你。
对于被莫名其妙录取的结果,杨青意外又兴奋,只是杨青不知道,老师只是把她当做了一个“试验品”。
进入北电之后,杨青很快发现形象差这个“缺点”几乎让自己寸步难行,当蒋雯丽以及许晴等同班女生都片约不断时,杨青却一直无人问津,直到1991年,在许晴和蒋雯丽都已是小有名气之时,杨青才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戏路。
1991年8月,趁着改革开放的热潮,电视剧《外来妹》在央视开播,虽然这部剧只有10集,而且杨青在剧中饰演的也并非关键角色,可她依然凭借有限的露脸机会赢得了不少观众的认可。
如果说《外来妹》让杨青重拾了表演的信心,那英达的赏识就是让杨青在演艺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北电的“试验品”,中国表演届的“清醒者”
1992年,英达导演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需要一位特殊的演员来客串,而杨青凭借其独特的气质和出色的表演获得了这个机会。
虽然英达并不掩饰对她外貌的质疑,甚至直言她“长得丑”,但对于杨青的表演天赋,英达也是赞不绝口:她是我的骄傲,我的秘密武器。
也正是凭借在《我爱我家》中的表演,让杨青很快就得到了英达的赏识,在《我爱我家》之后,英达很快就为杨青量身定制了《候车室的故事》中“王秀花”一角,而这个角色,也彻底改变了杨青的命运,不仅让杨青一夜火遍全国,而且还成为了当时炙手可热的女演员。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杨青与英达多次合作,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角色,虽然这些角色大多带着“丑角”的标签,但杨青并不在意,因为她知道,演员的价值不在于外貌,而在于演技。
而就在演艺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杨青的感情生活也悄然降临,一次在前往德国旅游期间,杨青无意间在一个聚会上遇见了一位德国富商,在不少观众看来,杨青的外貌和外形都不够吸引人,可在这位德国富商眼里,杨青身上有着迷人的东方气质。
为了得到杨青的芳心,自从见过一次之后,这位德国富商就对杨青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可最初杨青一直因为国籍不同以及生活习惯不同表示了拒绝,可这位德国富商却不愿放弃,而且还想方设法为杨青制造各种浪漫。
最终德国富商的真诚彻底打动了杨青,并且最终打破各种顾虑走到了一起,而在结婚之后,杨青突然发现丈夫和自己的人生观念出奇地一致。
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结婚之后杨青就逐渐淡出了演艺圈,而为了表达对妻子的信任,这位德国富商还将家中的一座葡萄酒庄交给了她打理。
事实证明,一个肯奋斗、不肯服输的人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杨青虽然没有经商的经验,但是她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酒庄打造成了当地的名牌酒庄。
如今距离毕业已经过去了36年,而杨青也早已和曾经的同学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因为感情生活,许晴长期绯闻缠身,而蒋雯丽去年刚刚因为在情感剧《转角之恋》中强行扮嫩遭到了观众的吐槽。
相比之下杨青的生活更放假安宁平静,她也再次用实际情况证明:演员的价值不在于外貌,而在于演技。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2023-08-05:中国情景喜剧30年,逗笑观众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