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撸铁一姐
宝子们看Netflix热门纪录片《主厨的餐桌》 最新一季了吗 ?
《主厨的餐桌》是Netflix系列纪录片,讲述全球各城市主厨的故事,能在记录片中饱览各个米其林主厨的拿手菜。
这一季第二集里,出了10年以来第一位中餐厨师。
她就是在伦敦做陕西面食的女主厨——魏桂荣。
执行制片人在ig发文说,这么多年中国中餐的内容都太少了,是时候改变这种情况了。
很高兴第一次就拍到了纯粹、质朴且真实的女性大厨故事。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的大厨多是男性, 为了在厨房占得一席之地,女性就得展示自己的能力,她必须比别人更出色。
魏桂荣就是打破了所谓的“传统”,才成为厨房里唯一的女主厨。
魏桂荣来自陕南山区,为了妹妹能够上学,辍学去打工兼学手艺。
她到伦敦时一无所有,连英语都不会说,但现在,她开了第四家餐厅,成了伦敦美食的招牌。
她还在老家盖了四间平房,为全家人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也让下一代有了可以自由选择的机会。
就像片尾她说的那样,她像是陕西的小麦,顽强地生长下来,「一步一步地走,冲出去」。
在被男性垄断的行业里,像她这样的女性如何获得一席之地?今天羊想要分享她们的故事。
从陕南山区
到伦敦女主厨
魏桂荣,出生在陕南一个贫困山村。
贫穷+重男轻女,天崩开局。
她成绩好,还得过三好学生,但依然12岁就辍学了。
13岁时,她决定跟堂姐去大城市打工赚钱。
家里人反对,说一个女孩有什么用,她不服气。
她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也尊重自己的喜好。
到了西安,她没有去学插花、裁缝这些在堂姐印象里更适合女孩的工作。
她想学厨师手艺: 「有一天我要站到厨师的位置去」。
刚开始实习时,她老家遭遇山体滑坡,老房子进水差点塌了。
这让她更有危机感: 「不冲出泥土,等大雨覆下,生活就没有以后了」。
此时的她唯一能对抗命运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忙起来,多学点本事:
做帮厨、做凉菜、切东西、做面点,试着去自学手艺。
生活在不稳定中,她却始终乐观,坚信自己可以做到想要做到的事情。
她回忆起13岁时第一次在泡馍馆打工的经历,想起的不是辛苦、不是失望,而是炒锅、刷锅的声音,对她来说就是一种音乐。
靠着这样的热情和积累,机会陆续到来。
在她所在的公司,本来安排去东京的大厨是男的,但后来意外去不了,她就跟女老板自荐去顶空位。
在那个宾馆,没有女人做过主厨,但她做了下来。
2008年,她又获得去伦敦工作的机会。
她第一次出国,没坐过飞机,不会英语,一无所有, 只有身上的坚韧推她一把。
站在伦敦街头,县城和西安像是来自遥远的过去。
她在伦敦一家川菜馆的厨师岗上度过了七年。
用赚来的钱给爸妈生活费,供两个妹妹上学, 好像从一种不稳定的生活中,一步一步挣脱出来,终于找到了稳定的状态。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她放弃稳定的工作待遇,提出了辞职。
原因也很简单,她试着去实现自己从小的理想:「去开一个餐厅」。
不只是进修厨艺,而是为自己的事业奋斗。
她在伦敦开一家西安面食餐厅的决心,并非一天形成。
在川菜馆时,每到周日,同事们都等着吃她做的biangbiang面,魏桂荣受到了鼓舞。
异乡漂泊,做陕西面食的时光,让她有了别样的满足感。
外国人对我们的刻板印象之一,就是“中国菜只有米饭”,她观察到伦敦有日本、泰国面食,却没有中国的,她觉得不应该这样。
老实说,她不知道生意会是什么样子,但对她来说: 「这不仅仅是生意和烹饪」, 她想向西方世界推荐引以为傲的家乡味道。
怎么让伦敦人爱上自己的家乡味,她琢磨了很久。
后来,做菜用的辣椒、面粉,她都从西安运到伦敦,以保证原汁原味。
新店开在一栋写字楼对面,没钱做宣传,就靠口口相传。
没想到,从忐忑开业到接受《英国卫报》美食采访,只用了三周时间。
即使从不知道西安的人,也能欣赏她做出的美味。
有口碑帮她宣传,她很快在厨师界里拼出了名气。
第二家餐厅的名字直接就叫「Master WEI」,魏大师。
像是对自己一直以来努力的肯定: 你做到了,做得比别人更出色。
她还是很累,忙起来时从7点连轴转到12点。
在怀孕期间,朋友都担心她大肚子在厨房里工作太困难。
但她想,总会有比放弃更好的选择: 「会有能力,想办法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羊很佩服魏桂荣的逆势而行, 她迈出的一步又一步,不仅让陕西面条 口碑出海 ,还打破了家庭女性命运的代际传递。
她的女儿在伦敦上学,妹妹在她的帮助下读完书,顺利工作成了医生。
她现在事业有成,对未来有更多期待,她希望下一代「长大能做自己」。
同时,她的成功也打破了行业的性别偏见:
在很多行业里,女性的专业能力并不比男性逊色,她们缺少的,只是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没有女孩子做这个?
她们却成了行业的佼佼者
比如羊最近看到的很酷的两位姐姐,来自《嘉人》杂志九月刊封面人物。
龙泉剑唯一女铸剑师:程建芬。
龙泉剑,仅剑身铸造就要经过28道严苛工艺,铸剑师必须精通炼、锻、刻花、淬火…忍受高温反复打铁。
程建芬出身铸剑家族,看武侠小说长大,梦想仗剑走天涯。
丽水盛产青瓷和宝剑,20岁那年,她没爱上青瓷,而是想制作一把属于自己的龙泉宝剑。
家里人一致反对,认为铸剑太辛苦,男人能做,女孩做不来。
但她反驳说,自己“什么苦也不怕”,还懂苦中作乐。
用程健芬的话说,她“喜欢那种敲敲打打给她带来的感觉”。
她是天生铸剑的人。
经过30多年,她站稳了自己热爱的位置。
储金霞,她将传统艺术铁画一次次送上热搜。
芜湖铁画,以熟铁为原料,通过锻铁、淬火和上漆,将不起眼的铁做成艺术品。
她觉得「铁既能是黑大老粗的东西,但是又能表现出柔中有刚的钢铁精神」。
将“打铁”的水墨美学做到极致。
还有邓璐,中国第一位女斯坦尼康摄影师。
斯坦尼康重达 七八十斤 ,她背着它登过雪山,爬上过飞机机翼。
她曾经因为性别被否定,在想学机器时,她被机员呵斥“放下!这不是你娘们动的东西。”
她的脖子侧边,印有一滴眼泪图案的纹身,是她从低谷向上走的证据:
曾经在这些事上流过泪,以后就不用再流了。
现在,她已经是一个专业摄影师,经常分享个人的拍摄技巧,她希望帮助到行业良性生长。
在她们身上,羊看到了无数个平凡女性的影子,女电工、女卡车司机、女飞行员…
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在日常工作中证明自己「被忽视」的技术实力。
比如出来接单的女电工,她们被客户评价为踏实、礼貌、卫生、懂技术。
而这些看似普通的服务,却是很多人都踩过的“坑”。
羊想说,这些「女性经济」与「男性垄断」并非零和博弈,而是鲶鱼效应。
把标准打上来,以后不管男女,竞争上岗。
你会发现,市场上的服务整体提升后,舒服的是我们消费者。
「性别成见」 是社会对我们不同性别角色和行为的期待。
通常,男性被看作是“技术型”代表,而女性则被打上了不如男人的标签。
一旦我们的职业身份不符合这些期待,就会遭遇外界的阻碍, 这也成了我们压力的源头。
魏桂荣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女性能做到的,远远超出了别人对我们的预设,我们的能力更加全面。
无论在哪个行业,希望女性的努力都不被辜负,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