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专栏 —— 吕宸
青年学者,人文科普达人。
当我们把《蒙娜丽莎》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放在一起时,我们会有很多有趣的 对比,对比艺术风格,对比谁好看,甚至我们会对比哪一幅画的价值高。这两幅画在现实中从来没有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下。于是问题来了,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对比过一个直观且重要的信息,这两幅画谁大?
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概是它们的正常比例了——《蒙娜丽莎》77cm×53cm,《戴珍珠耳环的少女》44.5cm×39cm。
我们在书本和屏幕上看了太多的画作,这导致我们可能忽略了艺术品的一些最基本的信息。它们分别是:名称、作者、年代、大小、质料和现在放置的地点,这往往也是一本严谨的书籍或者博物馆展板上会给我们展示出的画作信息。
比如,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我们在无数场合中都见到过,但我们观看它的方法就像你现在举着《时尚COSMO》一样,平视,或者低着头,又或者你正在看电子版,它就在你的屏幕上。但是我要告诉你,这幅画作2.8米高,5.7米宽,也就是说,你现在抬头看看你对面的那堵墙,这幅画跟墙一样大。
你现在可能想,这幅画这么大,手机屏幕这么小,我们感受不到它的震撼了。用一个投影仪,把这幅画投射到对面的墙上,你就可以感受到这幅画的全部信息了吗?对不起,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这幅画画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天顶上,这个天顶大约有20米高。如果在现实中看到这幅画,需要仰着头,看向20米开外。即使5.7米宽,你依然需要望远镜才能看清细节。所以你现在可以把手机或者杂志举起来,仰着脖子感受一下观看这幅画原作的状态。
有大量的画作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博物馆、美术馆而创作,尤其是那些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画。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荷尔拜因的《大使们》。
现在我们拿着这本杂志,又或者在现场,你都会被引导从侧面看这幅画,直到看到下面那个透视关系非常极限的骷髅头。荷尔拜因为什么要画成这样?这就是我们缺失的那个“决定性信息”——画作原本放置的地方。
艺术史学者们认为,这幅画可能原本挂在楼梯旁边的墙上,画家荷尔拜因很有可能是先去看了场地,才开始进行创作。也就是说,他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已经预料到,上下楼的人,会先从侧面看到这幅画。由于现实中侧面透视关系,他们会先注意到那个诡异的骷髅,进而再观察画作。
而“挂在楼梯旁边”才是这幅画本身应该出现的位置,也是它的“决定性信息”。这有助于我们更能理解一幅画作。
让我们再举一个更熟悉的例子——《最后的晚餐》。我们在屏幕上看到这幅画时意识不到这幅画非常大(460cm×880cm)。而更重要的决定性信息是,这幅画它 原本画在食堂的墙壁上。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这幅画里的所有人都坐在桌子的一侧。因为制作这幅画的目的就是让信徒们在吃饭的时候面对着这幅画,甚至觉得桌子对面坐着的就是耶稣。所以画中人物的大小也和正常人差不多,或者大一点。“它放在食堂”,这就是一幅画作的决定性信息,也是在手机和印刷品上,甚至在博物馆里,会被忽略的画作信息。而这些信息,对我们理解一幅作品至关重要。
原文刊载于《时尚COSMO》10月刊
编辑:若菲
撰文:吕宸
新媒体编辑:Yuri
设计:姜黑勒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