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当的比较好的,有汉太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尔哈赤等,这些皇帝都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文化都不高,基本可以算作大老粗。这里的刘邦、朱元璋基本可以算作平民出身。而当的比较差的皇帝如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等,基本属于很有文化和才气的,李煜如果不当皇帝,完全是一个好的词人。如果不当皇帝,赵佶也可以当一个好画家。那么,为何会存在这么大的差距,皇帝有文化是错误吗?
不可否认的一点,文治和武功相比,往往是被弱化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对于后世的影响一般远远不如武功带来的效应。比如,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武帝,承接文景之治,远击匈奴,打出了大汉王朝的国威,这也让他青史留名。
平心而论,汉武帝治理国家算好的吗?只能说及格,父亲和爷爷打下的底子,才能让他施展拳脚,对内对外形成大汉权威。以汉武帝的性格,很难把汉朝治理好,吃老本居多,自我开发居少。
那么,造成皇帝有文化,反而国家治理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打天下者,重武不重文
明君大都是开国皇帝,几乎每一天大一统王朝的开头都出现中兴、盛世或者大治。比如,西汉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盛世,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国多盛世,和统治者看到人民在战争年月的疾苦有很大关系。开国皇帝希望维护统治、缓和矛盾,所以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改善民生的措施,展现了新王朝的爱民如子风格。
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皇帝更重视武备,连谋士都偏向军事,这是当时的情况所决定的,根本就没有心情研究这个国家如何治理,研究也没有用,天下还没有打下来。天下真正可用的都是征战沙场的将士,还有谋划军事布局的谋士,没有所谓的治国之士。
由于很多人是马上得天下,他们对于读书和读书人的重要性就没有那么高的认识。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怎么读书,这是由当时的大环境决定的。平民出身的皇帝刘邦甚至有些轻视读书人。这些打天下阶段形成的惯性认识。
取得天下后,也重视读书人,包括后来的科举考试,都是对读书人的重视,但马上皇帝普遍都轻视五谷不分、力不能缚鸡的读书人。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基本都不重视读书人和文化,但大部分都是明君。
二、用读书人,弊端亦多多
读书人不是不能用,一个正常的国家必须要用读书人,没有读书人,支撑不起来这个国家。盘然而历史上重视文官的朝廷,都有很多弊病。
一是奸臣出的特别多。文官似乎和奸臣挂钩,比如北宋,掌握实权的文官有很多都可以列在奸臣之列。文官总是容易把朝廷带偏了,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读书人的读书想法不一样,很多人读书的目的就是升官发财。古代能够读得起书的,基本都是大户人家,寒门难出贵子。文官的想法有可能会偏离底层实际,而底层是人最多的地方。
二是读书人比较僵化。读书人不知道变通,在很多事情上,没有考虑的那么全面,比如很多读书人要么没有考虑底层人的利益,要么触及大家族的利益,这其实都是不利于一个王朝稳定的。久而久之,就导致很多人,作为朝廷的官员,实际上做的事情是对朝廷的一种损害。
三是结党营私危害大。唐朝和明朝最突出的就是出现了大量文官为了自身利益,形成“小团体”,这在历朝历代都是不允许的,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内部出现为了个人利益组成的庞大团体,就是在危害皇权。明朝基本可以说,是在东林党人的争吵中灭亡的。在涉及重大事项中,这些人是在干扰崇祯皇帝行动的。朋党问题,分别称为东汉、唐朝和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当然不是重要原因。
三、皇帝喜好,百官皆效仿
上行下效,皇帝干啥,下面如果不干,那是对皇帝的不尊重,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皇帝简朴实干,这个王朝就可以兴旺。皇帝骄奢淫逸,王朝离败亡就不远了。
宋徽宗喜爱奇花异石,下面就想方设法的在老百姓那搜刮,最终导致了各种民变出现。最为关键的是,官员不再务实做事,而是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引起奢靡之风。奢靡亡国,这是一条前人总结的道理。但凡奢靡之风刮起来,就没有不亡国的。
舞文弄墨是文人做的事,皇帝大多自命清高,真龙天子要比别人强,再加上一些人的确有天分,自身就可以自成一家,比如宋徽宗、南唐后主。下面的人,要想尽办法附和皇帝,让皇帝舒服,那么就出现很多的书法宰相、词人宰相,这其实很不好,风气带坏了。
四、精力有限,谁都不万能
除了初代皇帝外,皇帝大部分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皇族教育的目的当然是确保天下的稳固,对于皇位继承人来说,就是帝王之术。一个皇帝,能够把国家治理好是不容易的,据说清朝的雍正皇帝一天休息四个小时,这比现在的加班族都累。好皇帝容易累死。
赵佶这些人,有时间写书法、作画,那么自然就没有时间处理政务或者对一些大事小事,没有深思熟虑。人再聪明,精力也是有限的,脑子里想的别的东西,就不会真正关心自己的本职。
赵佶本来也是有能力的,继承皇位之初,也是想干一些事的,但是干着干着就累了,烦了。一个朝廷,要么就是边疆打仗的事,要么就是农事,要么是祭祀祖先的事。戎、农、祀都是大事,也都是头疼的事。其实,要像雍正皇帝那样,也不是一般皇帝可以做到的。赵佶,从想干事到厌倦了政务到最终被金人掳走。
提到有文化的帝王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梁武帝萧衍,这是被公认为文化水平最高的帝王。要知道,“三曹”之一的曹丕也是皇帝,“大词人”李煜和“大画家”赵佶水平也很高的,还有善于舞文弄墨的乾隆皇帝,能够在几百位皇帝中脱颖而出,成为帝王第一人,足见梁武帝的过人之处。梁武帝不仅文学水平高,还精通音律,还是一个围棋高手,当然还可以领兵打仗,这是一个全才。这样的人治国咋样?前期还很不错,后来怠于政事,东魏降将侯景发动叛乱,攻破建康,梁武帝被囚死于建康台城。梁武帝活了86岁也算长寿,但是很可惜是饿死的。一心不可二用,梁武帝如果好好治国,可能就不会出现这种局面。
文人与皇帝丝毫不搭配,沾上文人色彩的皇帝基本都不是皇帝,皇帝就不应该是才子,才子气息也做不了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