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三部分来分析; 林如海的官职 冷子兴介绍林如海时,这样说: 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兰台是御史台的代称,为正二品或从一品,官职本已够高。皇帝又钦点他为巡盐御史。 巡盐御史,品阶 很低,在 明朝 只是个七品官,到了清朝,也才是从五品。但是,权力却相当大!
巡盐御史,是干什么的呢? 举个例子,拿两淮巡盐御史来说,它可完全不把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放在眼里。这两个官职又是干什么的呢? 清朝时,两江总督管辖的范围是,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和江西省三地;江苏巡抚呢,主管江苏一切事务,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的省长。 而且呢,食盐是做饭必备,如果没有食盐,确实是食之无味!食盐这么重要,所以盐运也是相当重要的! 古语说: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整个天下的赋税,盐税占到了所有赋税的一半。这一点都不夸张,只要吃盐,就要交税。 因此,巡盐御史的岗位一般都是深得皇帝信任的人担任。
而且巡盐御史还有一个不可明说的职务,那就是监察地方百官,其实,也就是皇帝的眼线,他们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 工作内容重要,是皇帝亲派,更是皇帝的亲信,最重要的是,有权力向皇帝单独上奏,所以,地方督抚对于他们也是惹不起了。 巡盐御史,是个肥差,也容易让人腐败,这么重要的职位,皇帝能选中林如海,由此也说明,林如海学识、才干、人品,都无可挑剔,而且他为人清廉,不会因私废公,值得皇帝托付信任。
贾雨村本性难改,算计林如海 林如海有这么大的权力,在官场上有这么高的政治地位,肯定有很多人巴结攀附。比如,贾雨村。 贾雨村进林家,原文是这么写的: 因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 一个“谋”字,说明他是使了些手段的。为什么要“谋”呢?
别忘了贾雨村可是有过前科的人!原文说: 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沾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 他同事都说他,生情狡猾,与匪徒勾结造事作假,伪作功绩;还贪酷之弊,恃才侮上。惹得皇帝龙颜大怒,而将他革职。 贾雨村被罢免,心有不甘,想回职场,可找谁运作呢? 恰巧!林如海正要给黛玉找个家庭教师,这贾雨村的机会不就来了么!这样一个人,硬生生地“谋”进了贾府。由此可见,贾雨村的卑劣手段!
林如海既然是皇帝的亲信,贾雨村的事情,不可能不清楚!可他还是选择了聘请贾雨村为黛玉的教师。以贾雨村的不择手段,或许他对林如海说了什么其中隐情这样的谎话,可见,探花郎林如海,虽刚正,但太过迂腐,还能指望这样的人有悔过之心?真是识人不明! 贾府也被贾雨村蒙骗 在黛玉即将进京时,林如海为贾雨村的官职花了大心思: 此刻正思向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 林如海不仅把贾雨村推荐给贾政,而且还说明白这其中的一切费用,都由他和贾政负责。这完全是包办了吧,实在太周全! 为什么林如海要办的这么妥帖呢?原因有三:
一、林如海是读书人,出身书香世家,在那个天地君亲师的社会,读书人尤其尊重老师,因此,林如海记住了这份师恩,并且要回报。 二、因为担任了巡盐御史,相当于手握不少官员的生杀大权,因此,林如海早已被仇家盯上,林弟弟和贾敏的死,就是证据,他担心黛玉途中遇到仇家报复,因此让有功名在身的贾雨村护送。 在那个年代,不论是秀才还是举人,只要遭遇抢劫或者是遇到不测,都会惊动当地官府,相当于直接和朝廷对抗。因此,让贾雨村护送,是最佳选择。
三、林如海选贾雨村护送黛玉,实际上也是以官职,作为交换,甚至是作为要挟!这也是在告诉贾雨村,能官复原职的前提,必须是黛玉平安地进贾府。 贾政和林如海关系很好。贾政见到林如海的信后,肯定会为贾雨村开绿灯。果不其然,贾政给他谋了个应天府知府,虽然官职不大,但也让他重回了官场。 本性难改,贾雨村自此以后更加为非作歹,恩将仇报,阴险狡诈。 比如,贾雨村听闻贾赦看上了石呆子的扇子,他马上抓了石呆子抄了扇子,送与贾赦,妥妥的恶奴嘴脸,这和薛蟠那些打死冯公子的恶奴,一个模样。
况且,贾雨村自从攀附上贾府后,发挥他的优势,也攀附上了王子腾,进入权力中心,更是由地方职务一步步升到全国的权力中心!
皇帝的眼线各处都有,贾雨村是由贾政保举的,他的行为,自然早已被皇帝记在了贾府的小本本上。既然贾雨村是贾府一党,那看见贾雨村的做派,也就能明白贾府的行事作风。
贾府倒台,肯定也有贾雨村的缘故。而这一切的根源,来源于林如海的识人不明和举荐,以及贾政的不察和对林如海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