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达摩财经
又一保险科技公司赴港IPO。
1月28日,轻松健康集团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中金公司和招商证券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轻松健康集团的前身为大病筹款平台轻松筹,成立于2014年,创始人杨胤现为公司董事长。
现年50岁的杨胤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大学毕业后曾在IDG就职。上世纪末,杨胤选择离职创业创办Popmap公司,后加入IBM负责互联网营销策略。2002年,杨胤再次回到IDG,创办轻松筹前曾任IDG中国副总裁。
除了获得杨胤老东家IDG资本的投资外,轻松健康集团的机构投资者中不乏阳光保险集团、德同资本、道生资本、腾讯等知名投资机构。
本次IPO前,杨胤通过其全资拥有的控股公司QingSongChouHoldings Corporation成持有轻松健康集团23.93%股权,为公司单一最大股东。此外,杨胤透过与其他股东订立的投票代理安排控制轻松健康15.01%的投票权,合计控制公司超过30%的投票权。
轻松健康集团现拥有轻松健康服务、轻松保险服务两大主营业务。轻松健康服务包括早筛服务、综合健康服务包、科普服务及医学研究辅助服务;轻松健康的保险服务是其通过互联网保险平台轻松保险为用户提供的一系列健康保险相关业务。
2024年以来,保险科技公司迎来上市高潮。有家保险、致保科技、益盛鑫先后登陆纳斯达克,i云保、元保也纷纷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招股书。港股市场上,众淼控股已经上市,手回科技、圆心科技也陆续在港股推进上市进程。
投资者对不同市场的保险科技公司态度也不尽相同。截至2月10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有家保险、致保科技、益盛鑫股价纷纷破发,众淼控股的股价则为12.84港元/股,较其发行价上涨83.4%,轻松健康集团会做出如何表现仍值得期待。
保险业务收入下滑
轻松筹在2014年成立之初,即定位为产品众筹,包括农产品预售等等,后来慢慢有用户在平台上发布一些个人救助信息,这便是“大病救助”项目的由来。
在前期通过各类众筹积累下海量的用户之后,从2016年起,轻松筹开始往深层次的健康服务发展,包括挂号服务、在线问诊服务、体检、健康产品销售、二次确诊等多项业务。
2016年,轻松筹获得互联网保险经纪业务牌照后,还和多家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多款会员定制保险产品,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销售健康险。
截至2024年9月30日,轻松保险已与36家保险公司合作,提供共计252款保险产品,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保险需求,例如健康险、医疗险、重疾险等常见险种,为用户在疾病、医疗支出等方面提供保障。
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九个月,轻松健康集团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94亿元、4.90亿元和6.4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49亿元、1.47亿元及7660万元。
其中,轻松保险服务的贡献功不可没,报告期内所得收入分别为3.2亿元、3.267亿元、2.38亿元,分别占该公司于同期总收入的81.5%、66.7%以及37.1%。
轻松健康集团目前保险业务收入增长已出现明显压力。2022年和2023年,轻松健康集团所销售的保险产品的年化保费总额分别为13亿元和12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则为8亿元,同比继续下滑。
去年,轻松健康集团将线上疾病筹款业务轻松筹和互联网医疗朵尔医院剔除出上市主体,带来了短期的业务压力。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从80%左右下降至43.4%,净利润也从2023年同期的1.11亿元降至2712.6万元。
从发展的角度上看,轻松健康集团此举也是为了长期业务层面的考量,公司正逐渐摆脱对保险业务的依赖从而深化健康服务。
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轻松健康业务收入分别为5977.7万元、1.55亿元、3.98亿元,在公司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15.2%、31.7%、61.8%,出现明显的提升。
保险科技陷入泥淖
《2023年全球保险科技报告》显示,2015年开始,中国保险科技融资呈现爆发式增长,占全球当年融资额的76.46%,并且热度持续上涨。直至2020年,保险科技融资才呈现出下行态势。
在冲刺上市的保险科技公司中,多是在以上风口时代成立。轻松筹、手回科技、圆心科技、益盛鑫以及已上市的致保科技均成立于2015年前后;i云保、元保、有家保险则分别成立于2016年、2017年、2018年。
随着互联网健康险行业的快速扩张,许多隐患也随之暴露,引来监管层面的注意。2021年10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1]108号)》施行,对互联网人身险的经营门槛、产品范围等做出了严格限制。
新规将保险公司、保险产品、赔付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都进行了分级管理,使商业健康险原本的100多家供给方锐减至20余家,约80%的公司失去供给资格。
新规施行后,资本对保险科技公司热度下降,保险中介新单增长乏力,在监管全面推进“报行合一”政策下,有着较大科技投入成本的公司急需寻找新的出路。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在保险公司股权纷纷遇冷、保险科技公司估值回归的当下,并购退出的案例并不多,上市退出也是更好的选择。而对于一些仍然处于亏损状态的保险科技公司来说,上市也能缓解发展面临的资金压力。因此,近年保险科技公司纷纷扎堆上市也并不意外。
但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保险科技公司普遍不被看好。2024年3月,有家保险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格为5美元/股,同年11月因股价过低进行并股。按后复权计算,目前有家保险股价较发行价已下跌96.26%。而致保科技在上市当日就遭遇破发,目前股价为1.47美元/股,较发行价下跌63.2%。
而早已于美股上市的慧择、水滴、车车科技股价表现同样不佳,自上市至今,跌幅分别为95%、90%、91%,股价均在1美元附近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