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善财经
古茗上市前的招股结束了,但一场关于新式茶饮的价值试探又开始了。
说来也有意思,本以为在目睹了奈雪的茶、茶百道们上市即破发的“惨案”后,资本市场对于第三家新式茶饮上市公司“古茗”的兴趣,可能会大大减少。
但没想到在申购期限的最后一天,古茗的孖展却猛然飙升至了超170倍。
资本市场对于古茗的投资情绪,似乎还算热烈。
想想也是。毕竟和茶百道们不同,现在古茗代表的是新式茶饮下沉市场的想象力,有着老大哥“蜜雪冰城”超4万家店的规模先例在,古茗也确实值得期待。
但很快,也有大V站出来表示,当年奈雪的茶上市公开认购倍数更高,且市场情绪也更加高涨,但结果呢?上市首日照样狂跌13.54%,并一路从18块多的每股股价跌落至现在的1块多。
所以,古茗到底能不能打破新式茶饮上市破发的魔咒,让打新的投资者们先小赚一笔,现在还不好说……
当然无论怎样,现在都已经是买定离手了。
当招股申购结束,投资者们接下来能做的就是等待古茗上市敲钟,并在更宏大复杂的二级市场对其成长价值进行更深刻的判断……
//古茗上市,短期想象力的终点?
虽然投资看的是未来,但过去的商业逻辑和现在的表现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公司未来的趋势变化。
从招股书来看,古茗的商业逻辑很简单,营收的大头就是赚加盟商们的钱。
2021年至2024年9月,古茗实现收入43.84亿元、55.59亿元、76.76亿元和64.41亿元整体表现相当不错。对应的,源自加盟店的收入(包括向加盟商们销售货品、设备及收取加盟费等)分别占总收入的97.9%、97.9%、97.1%和97.2%。
并且截至到2024年9月底,古茗门店总计为9778家,但其中的直营店仅有7家。
那么在此背景下,我们判断未来古茗的经营想象力和投资逻辑就很简单了,关键要看加盟商们能不能持续增长开店,或者说古茗加盟门店们能不能赚到钱。
对此,如果单从现在的经营数据来看,古茗的未来增长可能会有点乏善可陈。
理由有两点:一是区域门店GMV增长放缓,甚至是下滑。
2021年至2023年,古茗的全国门店同店GMV还分别增长了12%、2.8%、9.4%。但是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这一GMV表现却出现了不增反降的变脸情况,下滑0.7%。
其中分地区来看,现在古茗的大本营浙江省同店GMV增长,已经从2023年的5.1%变成了-0.8%;福建及江西的同店GMV虽然仍处于小幅增长的状态,但是却从2023年的12%增速骤降至了1.1%。至于其他五个关键规模省份同店GMV,则同样不增反降,并跳水至了-1.4%。
这就说明,在现有条件下,古茗门店的区域销售规模可能已经临近了市场天花板,所以其未来的营收增长潜力自然也将变得相当有限……
二是新开单店GMV不增反降。
招股书数据显示,古茗在2021年及之前开业的门店单店,截至到2024年9月的日均GMV在7100元左右;于2022年开业的门店单店,截至2024年9月日均GMV在6600元左右,较2023年同期增长200元。
但是于2023年开业的门店,截至2024年9月单店日均GMV却只有5600元左右,反而较2023年同期下降了200元。
也就是说,现在加盟古茗的市场体感,大概率就是“新店不如老店赚钱”!
那么对加盟商们来说,未来自然也就要适当地放缓加盟古茗的脚步,或者对加盟开店更加地谨慎。
毕竟就现在古茗单店日均GMV下滑的表现来看,未来新加盟的门店且不说能不能赚到钱了,单说这个回本周期可能就要大幅拉长。过去开店,可能三年就回本了,但现在或许就要拉长至五年,甚至更久。这其中的风险不确定性,足以劝退很多加盟商们……
事实也确实如此。2021年至2024年9月古茗加盟商流失率分别为6.2%、6.7%、8.3%及11.7%。对于加盟商流失率增加,古茗的解释是新加入的加盟商流失率通常较高,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行业面对放缓及竞争加剧所致。
这似乎正对应着,古茗于2023年及现在猛增的、超30%的新开门店……
那么古茗又为什么会这么早表现出“饱和”的趋势呢?
有投资者认为,这可能跟古茗的另一个战略选择有关,即品牌门店主攻二线及以下城市,占比一度接近80%。并且截止到2023年底,古茗品牌门店位于乡镇的比例还高达38.3%。
在此背景下,古茗还采用了地域加密策略,也就是在在单一省份内开设超过500家门店,打造高密度的门店网络,以实现规模效应的最大化。
这种打法的优势是,能够保证产品品质和极致的性价比。
比如由于采取了地域加密策略,所以现在古茗能向超90%的门店提供两日一配的冷链配送服务,用来保障由水果和鲜奶制作的鲜果茶品质。而其他现制茶饮店品牌通常是四日一配,且普遍不提供冷链配送。
同时,由于省份区域门店密度足够大,所以古茗还能在提高仓储及物流效率的同时,降低业务成本,拉高品牌和加盟商们的销售效益,保证品牌在下沉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当然,这种选择的劣势也很明显,主要是品牌市场饱和度的问题。
一二线大城市,可能随便一栋人流量大点的写字楼就能撑起一家奶茶店、咖啡店的生意。但在低线城市,乃至更偏远的乡镇上,人流量大且繁华的往往就那么几条,先到的品牌加盟者把好位置全部占完了,后来者就只能“人挤人,店挨店”。
所以古茗的招股书曾提到,两家加盟门店之间规定的最小保持距离,通常只有50米。
尽管在实际上,现在任何两家古茗门店之间的平均距离,都要显著超过这个最小距离。可尴尬的是,即便距离拉到两倍100米,这个门店密度带来的品牌分流还是会极为明显,再加上其他品牌茶饮的竞争内卷,单店日均GMV下滑也就成为了必然。
所以现在,古茗可能是为提升GMV而主动放缓了开店脚步,也可能是被动地扩张不动了,2024年前9个月,其净增门店仅777家,开店速度大幅放缓。
这放在业务经营上不能算是个坏事,但从股票投资的角度看,就有点难受了。
当古茗的加盟开店放缓,区域销售饱和,新店单店GMV增长下滑,那么其未来的营收还会有多少增长空间呢?
而且由于门店规模不能继续大幅扩张,古茗的供应链成本也就不能进一步向上压缩,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限制利润的增长。
那么对应的,古茗的投资想象力还能剩下多少呢?
//古茗的未来:向左好公司,向右“坏”投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上述对于古茗的投资潜力分析,更多是局限在招股书数据方面,是在外部环境和品牌策略不变前提下,对古茗现有的市场区域、门店密度,做出的短期静态预判。
但如果放到动态的长远投资中,这就有点刻舟求剑了。
事实上,在以加盟商开店赚钱与被赚钱的底层逻辑上,古茗对于未来的发展策略还提了两招:
一是提高已进入市场门店密度,从而带动品牌实现更多增长。
如果在古茗新开门店单店GMV和区域门店GMV没有增长放缓,也没有下滑的背景下,这确实是个不错的破局思路。但放到现在来讲,这多少就有点竭泽而渔,让加盟商们背风险换品牌业绩增长的馊主意感觉了。
二是将门店网络拓展至新的市场。
目前,古茗只在全国17个省份建立了布局并持续增加门店网络密度,但同时还有另外17个省份尚未布局。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未来古茗还有再造一个古茗的门店增长潜力?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就是落到实际上,恐怕还要再做一个很大的想象力折扣。
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省份的低线城市消费能力不同,对应的加盟门店规模极限也就不同。
为什么走中端定价的古茗,能从低线城市成长为现在的万店“大鳄”?
从天眼查APP可知: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古茗发家于江浙,成长盘踞在福建、广东等南方省份。这些地方区域经济繁荣,不少地级市乃至县城的GDP甚至都能在全国排上号,所以市场也就拥有足够大的消费能力。
当然,这里不是说其他省份的低线城市、乡镇区域没有“先富起来的人”,而是相对较少,那么加盟古茗门店规模的上限,也就相对较低。可能在浙江等地,一省就能容下两三千家古茗加盟店,但是放到河南、宁夏等地的低线市场,恐怕就开不了那么多。
二是古茗品牌在全国市场影响力的有限。
上述对古茗加盟门店的规模分析,更多是理想状态下的推演。但在实际中,古茗能不能开进北方省份,或者说北方的低线城市消费市场认不认古茗品牌,可能还要两说。
毕竟,古茗在南方二线及以下城市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一线城市的门店却仅占3%,甚至在北京、上海等地也一直没有开设门店,所以古茗全国化的品牌影响力也就与其他头部茶饮形成了鲜明对比。
就拿笔者所处的郑州为例,美团显示,最近的古茗店也在距市区17公里开外的临近县城,所以很多人可能就没有听说过古茗品牌。那么对我、对我身边的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古茗跟我们老家十八线乡镇上开的自营奶茶品牌有什么区别?可能还不如蜜雪冰城有名。
这样一来,古茗未来靠加盟开店增长的投资想象力,是不是还要再砍一刀?
三是外部市场竞争激烈。
既然纸上谈兵说未来,那么我们就不能绕开,古茗有没有可能向一二线城市进击的问题?
我个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能力确实更强,但市场竞争却也更加激烈内卷,稍微有点人流量的街区、写字楼,咖啡店、奶茶店几乎都是一家接着一家,所以即便是古茗挤进来了,但加盟商们最后能不能活下来却是个未知数。
而且随着新茶饮逐渐从高速增长步入平稳增长阶段,这就说明一二线主流市场已经趋于了饱和,所以一直盘踞在高线城市的喜茶、奈雪的茶们和沪上阿姨们,也都开始向下沉市场找增量。那么此时的古茗,自然就更不可能逆势向一二线城市进击了。
当然这也意味着,现在古茗盘踞的下沉市场,未来甚至有可能从蓝海变成红海市场,从而被沪上阿姨们再次分走一部分潜在加盟商们……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现在古茗确实是家经营不错的好公司,但可惜就是身处在缺乏竞争壁垒,产品易同质化的新式茶饮赛道上,所以就投资、特别是短期投资而言,古茗可能不是一个足够有想象力的投资标的。
也就是说新式茶饮上市即巅峰的魔咒,这一次或许还不会被打破……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来源:向善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