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茶饮赛道的激烈角逐中,霸王茶姬宛如一匹黑马,迅速崛起并成为行业内不可忽视的力量。北京时间2025年4月17日,霸王茶姬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新茶饮美股第一股”。一时间,这一消息在行业内外引发轩然大波,吸引了无数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目光。
2022-2024年,其营收从4.92亿元跃升至124.06亿元,净利润也从亏损0.91亿元转变为盈利25.15亿元,实现了令人惊叹的大逆转。门店数量更是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22年为1087家,2023年攀升至3511家,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已激增至6440家,短短两年间,门店数量增长了近5倍。与此同时,2024年全年,霸王茶姬的GMV高达295亿元,同比增长173%,净利润率达到20.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从这些数据来看,霸王茶姬似乎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扩张速度和盈利能力都令人瞩目。然而,在这看似光鲜亮丽的成绩单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困境与挑战。这些问题犹如潜藏在平静海面下的暗礁,随时可能对霸王茶姬的发展造成巨大冲击。
看似光鲜的扩张数据
从2022年到2024年,短短两年间,霸王茶姬全球门店数量呈现出惊人的增长态势,从1087家一路飙升至6440家,涨幅高达近500%。这一扩张速度,在新茶饮行业中堪称罕见,远远超过了许多竞争对手同期的发展步伐。
与之相伴的是GMV和营收的爆发式增长,2024年GMV达到295亿元,较上年增长173%,营收也从2022年的4.92亿元跃升至124.06亿元,净利润更是从亏损0.91亿元成功扭转为盈利25.15亿元。这些数据直观地展现了霸王茶姬在市场上的强大扩张能力和商业成功,使其迅速跻身新茶饮行业的头部阵营。
值得一提的是,霸王茶姬的市场布局极具战略眼光,在国内,其将重点放在高线城市,截至2024年,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门店数量达到696家,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门店数量更是高达3110家,这些城市消费能力强、消费观念新,为霸王茶姬的品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高线城市的商场中,常常能看到霸王茶姬的门店前人头攒动,排队购买奶茶的消费者络绎不绝。
在海外市场,霸王茶姬也早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自2019年进军海外以来,截至2024年底,已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亚洲国家开设了156家门店。其中,马来西亚市场表现尤为突出,门店数量超过100家,成为其海外业务的重要据点。
2025年,霸王茶姬更是计划进军美国市场,首批门店将落户加利福尼亚州的尔湾市和洛杉矶市,其中尔湾市还将成为其美国总部所在地。这一系列动作表明,霸王茶姬有着宏伟的全球化战略布局,立志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茶饮品牌,将东方茶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风光背后的多重困境
(一)子品牌折戟,战略受挫
2024年2月,霸王茶姬满怀期待地推出了子品牌“第二杯茶”,试图以“茶中式”概念切入轻乳茶市场,开辟新的增长曲线。然而,事与愿违,“第二杯茶”从诞生之初就陷入了重重困境。其10 - 20元的定价区间与主品牌高度重叠,未能形成明显的价格差异化优势,让消费者在选择时感到困惑。同时,小店模式使得门店空间有限,难以像主品牌那样为消费者提供舒适的“第三空间”体验,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社交、休闲的需求。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第二杯茶”的市场表现惨淡,多地门店开业后日均销量不足100杯,远低于200杯的盈亏平衡线,许多门店甚至在开业后不久就被迫关门大吉。截至2024年底,85%的“第二杯茶”门店已经关闭,这一失败的尝试给霸王茶姬带来了直接损失超过2亿元。子品牌折戟,不仅让霸王茶姬在经济上遭受重创,更暴露出其在战略决策上的盲目性。为了打造子品牌,公司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费用,占比达12%,却未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反而分散了主品牌的新品研发资源,对主品牌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竞争加剧,创新乏力
随着新茶饮市场的逐渐成熟,行业增速明显放缓,2024年行业增速降至6.4%,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蜜雪冰城凭借6元柠檬水在下沉市场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喜茶、奈雪等品牌则将价格压至15元区间,不断挤压中端品牌的生存空间,霸王茶姬就处于这样的“上下夹击”之中。
尽管霸王茶姬以18元的客单价在一二线城市占据了一定市场,但产品创新乏力的问题日益凸显。其产品SKU与头部品牌重叠率高达70%,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独特的竞争优势。在新品推出方面,2024年霸王茶姬仅推出23款新品,远低于行业平均的50款。过度依赖“伯牙绝弦”等大单品,这些大单品销售额占比达60%,一旦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出现波动,霸王茶姬的业绩将面临巨大挑战。
在竞争激烈的新茶饮市场中,创新是品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而霸王茶姬在这方面显然已经落后于竞争对手,如何提升创新能力,推出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品,成为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出海艰难,挑战重重
为了突破国内市场的增长瓶颈,霸王茶姬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试图打造全球影响力的茶饮品牌。截至2024年底,其海外门店已超过150家,并计划于2025年进军美国市场。然而,海外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霸王茶姬面临着诸多挑战。
北美市场的投资成本极高,单店投资高达315万元,人工与租金成本相较于国内翻倍,这对品牌的资金实力提出了严峻考验。原叶茶口味在海外市场遭遇本土化难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口味偏好差异较大,霸王茶姬的茉莉雪芽等原叶茶口味难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口味调整,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延长了产品的上市周期。美国《供应链安全法案》要求原料本地化率超过50%,而霸王茶姬目前主要依赖东南亚茶园供应原料,短期内难以满足这一要求,供应链的稳定性面临挑战。
与此同时,瑞幸咖啡也在海外市场对霸王茶姬构成了竞争威胁。2024年瑞幸推出的“轻轻茉莉”轻乳茶,配方与霸王茶姬的“伯牙绝弦”高度相似,却凭借“每周九块九”的低价策略迅速抢占市场。瑞幸拥有两万家门店的规模优势,以及品牌重塑后强大的资本号召力,这使得霸王茶姬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其“东方星巴克”的愿景面临着严峻挑战。
此外,公司为出海设置的股权架构也引发了诸多争议,2023年8月,公司注册资本在两个月内经历了从161万元暴增至1.5亿元,随后又骤减至3800万元的戏剧性变动,这种复杂的资本操作被质疑存在利益输送和税务规避风险,证监会已发函要求其说明离岸架构的税收合规性及股权交易定价公允性,这也给霸王茶姬的出海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
(四)加盟商生态恶化,品控危机浮现
霸王茶姬的快速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加盟模式,然而,随着门店数量的不断增加,加盟商生态逐渐恶化。在一线城市,单店月销售额从曾经的100万元大幅跌至35万元,回本周期也从20个月拉长至28个月。部分加盟商反映,原料采购成本占营收的45%,再加上总部8%的抽成,净利润率已跌破5%,经营压力巨大。
“闪电战”式的扩张虽然带来了门店数量的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高昂的成本。以单店投资 100万元计算,仅2024年新增的3000家门店就需耗资30亿元,远超其历年融资总额。这种快速扩张还引发了一系列品控危机。2024年,黑猫平台上关于霸王茶姬的累计投诉量达 1405 条,涉及“异物混入”“过期销售”等食品安全问题。
北京市场监管部门抽查显示,其门店菌落总数控制标准宽于竞品20%,区域分仓抽检合格率仅82%。品控问题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和体验,也对霸王茶姬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如何平衡扩张速度与品控管理,改善加盟商生态,成为摆在霸王茶姬面前的又一难题。
结语:是机遇还是挑战?
霸王茶姬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这无疑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上市后的征程并非一片坦途,诸多困境仍如影随形。
此前子品牌的失败尝试,已暴露出品牌在多元化拓展方面的短板,如何汲取教训,优化品牌矩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尽管霸王茶姬凭借 “原叶鲜奶茶” 等产品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创新步伐仍显滞后,产品上新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长此以往,恐难持续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且多变的口味需求,进而削弱品牌竞争力。
其出海之路同样布满荆棘。虽然已在海外布局了部分门店,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文化、消费习惯、市场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从东南亚到北美,要在全球各地站稳脚跟,需跨越重重障碍。一旦品控出现问题,对品牌形象的打击将是全球性的。
不过,霸王茶姬也绝非毫无优势。历经多年发展,品牌在市场上已积累了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拥有一大批忠实的消费群体。其独特的东方茶文化定位,在国际市场上具备鲜明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契合当下全球消费者对多元文化体验的追求。
此次上市为霸王茶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募集的资金可用于科技投入、新品研发、品牌建设以及构建海外供应链网络等关键领域。若能合理运用资金,妥善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霸王茶姬仍有望在新茶饮市场中持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更大的突破与发展。
但这场上市究竟会成为开启新征程的钥匙,助力其突破困境,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还是会成为束缚前行的枷锁,让潜在风险进一步放大,将企业拖入更深的泥沼?这不仅考验着霸王茶姬管理层的智慧与决策力,也牵动着众多投资者与行业观察者的心,未来之路,充满变数,引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