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大立新书《我欲乘风飞去》讲述往事里的重庆
“赶在150米正常蓄水位的方案正式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之前,我们重庆提出了180米方案,直接促成了国务院对三峡工程重新科学论证,对最终的175米方案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6月6日下午,“非虚构写作的一生:许大立《我欲乘风飞去》”新书分享会上,满头银发的老作家许大立笑道,正是175米方案这一最后决策成就了今天的新重庆,“这些故事,恐怕很多重庆人并不知情。”
历史需要回望,往事并不如烟。这些应该被更多重庆人知晓的有关这座城市的点滴过去,被收录在了许大立新出版的报告文学集《我欲乘风飞去》里。以这部新作的问世为契机,许大立将众多重庆往事娓娓道来。他还与渝中区作协主席强雯、九龙坡区作协主席大窗展开对谈,畅谈报告文学写作经验。探讨非虚构写作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文学表达以及技巧方法等,现场众多青年写作者受益匪浅。
非虚构文本呈现出更丰富的重庆
77岁的许大立是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身为资深媒体人,他与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曾出版《琴痴》《原罪》《瑞丽的故事》《在春天里回望冬天》《美丽的飞翔》《此爱绵绵》《在我的城市上空飞翔》《烈日下爱在生长》《最是那时光》等多部作品。还曾荣获重庆文学奖、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散文奖、中国报纸副刊连载作品一等奖等多种奖项。在他笔下,总能看见家乡重庆的身影。
《我欲乘风飞去》是许大立出版的第三本报告文学集。全书分为“焦点”和“繁花”两个单元,收录了他的多篇力作。既有对重庆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涉及的相关人物的忠实记录,也有对重庆医疗专家矢志不渝、忘我工作、全身心投入医学事业的热情讴歌,还有对重庆本地名人逸事的专访采写。作家对家乡的深情流淌在字里行间,一个具有更为丰富面向的重庆被鲜活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最后的决策》讲述了三峡大坝175米蓄水方案论证背后经历的一段曲折,这个过程甚至决定了重庆的命运;《玉带》回忆渝中区嘉滨路建设,致敬建设者们的忘我精神和无私奉献;《神水》关注重庆人工降雨的相关话题;与书名同名的篇目《我欲乘风飞去》则聚焦两江新区民营火箭研发的故事。同时,书中还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重庆医科大学王鸣岐等四位学者的爱国敬业事迹,而中国女排前主教练邓若曾、华裔诗人彭邦祯、企业家何永智等重庆人的轶事趣闻也十分引人入胜。
写作要关注个体命运与时代精神
“我是国家发展的受益者、见证者。这些年来,我亲眼看到江北、渝中、北碚、江津等区县旧貌换新颜,城市的飞速发展令人激动,在时代的洪流中能以记录者的身份记录城市的发展变迁,是我的荣幸。”许大立坦言,自己的报告文学写作动机一部分属于任务安排,更多则源于偶然中的主动发现。“比如三峡大坝那篇,灵感就来自跟市作协原主席黄济人的一番交谈;而民营火箭研发那篇,则是去两江新区采风时,偶然听说了几个年轻人自筹资金造火箭的故事,正能量,好题材,值得写。”
关键在于,如何将别人的一番话或者偶然听到的故事,转化为灵感并诉诸文字?许大立认为,报告文学不管是写人物还是写事件,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都是最重要的表现点。“事件里必定有人,人的奋斗、个体命运永远能与读者共鸣,所以报告文学也是人学。写人就离不开时代,比如报告文学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写的是个人,反映的是时代精神,表现了个人带动群体的力量;《哥德巴赫猜想》写陈景润的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少不了时代进步的力量。所以,报告文学核心还是要着力写人,有故事,有细节,有灵动活泼的语言,不管是写个体或者群体,就有写头,也有看头。”
10个重要方面值得写作者思索参考
“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必须动起来、飞起来,才能获得好素材、好体验,才能让你的思想飞翔起来、文字飞翔起来,写出有动感有力度的好作品。报告文学的形式与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写作手法也是千奇百怪百花齐放的,只要你符合报告与文学的基本规定,新闻性和文学性兼顾,怎么写都不为过。”总结几十年创作实践,许大立认为报告文学写作有10个重要方面,值得青年写作者思索和参考。
1、选题。选题决定成败。是否为热点?是否为大众所关心?或者是否有特殊需要,或者时间节点?
2、提纲与交谈。要不厌其烦地和你的采访对象根据自己的提纲深入交谈,挖掘材料,发现亮点。
3、深入现场。不可以只看材料。要尽量从受访者身边人员、生活环境获取更多材料。
4、要注意发现采访对象的性格特征。
5、要重视即兴发问,要让被访者跟着自己的写作思路走,而不是任其海阔天空不着边际。
6、要重视材料剪辑,舍得与舍不得之间要有主见,永远把信息量放在第一位。
7、要重视文字的文学性,既不能淡如白水,也不能花言巧语,堆砌辞藻。
8、要重视标题和小标题,通过篇章的构架设计,让读者产生阅读的欲望。
9、如果一开始不会写,就从学习模仿开始,多读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模仿是学习的最佳起步方式。
10、善于发现,善于抓取,在写作中充分展现作者的聪明才智及敏锐反应。
本次活动由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渝中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渝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共同主办,渝中区作家协会、九龙坡区作家协会共同承办。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欣)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