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阿勒泰
文/龚农
很久不曾打开荧屏,全然不知“阿勒泰”已火出了圈。当然,最火的还是李娟本人,带动原著销量大增。这正合我意,我向来希望作家及其作品声名远播,无论何种方式,尤其野生作家如李娟之类,曾经籍籍无名,曾经如阿勒泰遥远。
我知道的李娟,阿勒泰的李娟,李娟的阿勒泰,远不是今天网络之迅捷方式,恰恰非常传统——实体书店的纸质书,散发手指触摸纸张的温度与舒适。2010年8月16日,非常好记。即便我患上阿尔兹海默症也能记起——本世纪长江流域第一次最壮观的日全食,传说是重庆地区500年一次的日全食。正值我出差住广场宾馆,早晨七点,天是黑的,城市淹没了,人间寂静了。太阳重新复出,感觉日子焕然一新,人得珍惜岁月静好,我便走向宾馆对面的一家书店,欲进去随便翻翻。
书架上琳琅满目,可塑料封皮让人不爽,仿佛一座美丽的宫殿,只能从墙外的小洞窥探,更像一个表情刻板的卫兵把守,盘问来访者冷冰冰的感觉。眼神搜寻,定格在一本朴素的封面——《我的阿勒泰》,恰好它没有塑封:一片敞开博大胸襟的天地。目光碰到书脊上的这几个字时,心里立时泛起涟漪,如邂逅一位知音般的怦然心境。轻轻地从书架取下了它,凝视着朴素浅淡的封面,这简直谈不上包装的封面:淡淡的白云,天边的胡杨,原始的山野,幽静的森林,吃草的牛羊……我便感知,终于遇撞见了日思夜想的角落,啊,天边有我遥远而温馨的灵魂家园!
我没有如往常随便翻翻后依然束之高阁,毫不犹豫地把它纳入囊中,心里感觉有种意外收获。
奇怪,阿勒泰——于我,毫不陌生。因为这之前,读到了阿勒泰的底色,读到了额尔齐斯河的波浪,读到了哈萨克少女的纯洁,读到了北疆天地的粗犷。这些奇幻画境,源于小说《额尔齐斯河波浪》里耐心缓缓地絮语,我是在《光明日报》副刊上读到的,作者红柯,一位在新疆多年的陕西作家。
收获了《我的阿勒泰》,并非简单的心理补偿。
读《五彩路》,令幼小想象的画框突然生动丰盈起来,涂满了天山南北的神奇色彩。念大学时,跟随“老三届”同窗学唱哈萨克民歌《玛依拉》,于是便遐想疆北的异域风情。前年,光明日报刊载了一篇我读了就忘不了的小说,是红柯的《额尔齐斯河波浪》,写的就是初中地理告诉的我国唯一外流北冰洋的河流,河水泛起潮润而晶莹的波浪,以及深爱那条河的师范生。依然记得犹如绚烂的油画风格一般的描述:“北屯往北往西到布尔津哈巴河一带就是额尔齐斯河,在北屯就可以感受到额尔齐斯河潮润清爽的气息。”
而李娟近乎实描的文字,正是一个少女在额尔齐斯河流域、阿尔泰深山,以哈萨克为主要人口地区迁徙生存的写照,于是《我的阿勒泰》让我安静地捧读下去。
真的,这不光因为那里的每一朵云,每一棵草,每一道山坡,僻静偏远得无人知晓,原生自然得没有玷污;也不完全是戈壁、草原、雪山、帐篷、骏马、牧人,这些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都市人来说,天然就具吸引力。
我们千万不要把李娟当成文字高手,写作天才。她笔端描绘的阿勒泰,让人耿耿在心的究竟是什么?
实际上,表现赞叹大西部粗犷辽阔的文字已经不少,那种在大西北的戈壁、草原、土地上自然会产生的广阔。要知道,内地人是无法敏感阿勒泰那种特殊气息的,尤其那悠远寂静荒凉交织下的意境,季节变换下草木收敛与张力的声响,以及游牧民追水逐草的迁徙业态,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智慧。
还在于,李娟对这里的生活充满了熟悉与爱意,笔下的一草一木,一条河流,通向家乡的一条道路,乃至邻居家的一个小孩子,匪夷所思的当地医生,酒鬼、醉汉,家里老外婆可笑的习惯,河边巨石上的一次午睡,在她笔下都别有一种感悟。更不用说弹冬不拉的哈萨克青年、淳朴自然的少女、地区赛马会、乡村舞会这些本来就美好快乐的事情了,真正的阿勒泰的气息。
李娟经常讲《在荒野中睡觉》,“这山野里,能睡觉的地方实在太多了,随便找处平坦的草地一躺,身子陷入大地,舒服得要死。”如此,我们便能理解她那灵魂融入深厚草地,飞扬广阔天空的体验,为什么没有无病呻吟的痕迹。
她能《在河边》感受到“河水洋溢着森林与沼泽的气息,寒冷清爽地扑面而来”,觉得“哗哗啦啦的水声日日夜夜响在枕边、脚边”,“但愿我以后生活的地方,都会有一条河经过”。这看似平淡无奇的描述,却在传递着大自然给予人的安静与温暖。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感受,不要矫饰遮掩。
读了这些,我分明觉得,阿勒泰明亮爽朗下的无边寂寞,坦荡广阔下的无穷遥远,那种安静的深刻,寂寞的厚重,似乎还没有人写,永远也写不下,永远也写不到位。
我们太需要这样质朴无华的写作。
读它仿佛让人吸进一口氧,清馨爽朗。一如阿勒泰的天清地洁,李娟的写作,难能可贵地保持了一种洁净、亲切的素质。虽说文章都是心绪的投射与思想的表达,但我更愿意它是天真无邪的童话。李娟笔下遥远的阿勒泰何以让人分外亲近?为什么原始的自然荒野能够给人以温暖和力量?为什么平淡的文字也能够震撼我们快要疲敝的心灵?《我的阿勒泰》美在哪里?就美在她明亮的而非阴暗的底色上。世上写寂寞的诗行多了去,但明亮爽朗下的无边的寂寞似乎还没有人写,这就是独创的境界,与别人不一样的天才般的鲜活文字。
这样干净明亮的文字,无需设防过滤的文字,让人无法复制,也让人无法炒作。我们焦渴的心灵需要牧歌般的阿勒泰。到了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而人却陷入了困境,人们不禁一次次叩问心灵:我们为什么没有幸福感。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的感官阈值被刺激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对强烈的戏剧化感到疲惫,我们期待找回心中的牧歌。
读《我的阿勒泰》的意义还在于,世间竟有像李娟这样的作者,如此不受潮流吸引,抛却孤寂与单调,怀揣对身边的人、事和风景的感激,那样饶有兴致地探究司空见惯的事情。于是,她笔下的那些树木、河流、山川、马群、骑手、老人、顽童,便抵达了我们内心深处某个很少开放的角落。
也许,我笔端流出的文字很可能受其影响。我倒希望有人站出来指责我抄袭,越具体越好,我觉得那不是耻辱。其实,李娟的文字别人是学不到家的,就说一个,她文字的放松感与铺叙节奏感,你就是模仿一万遍也达不到。
文学要表达的就是心灵的内在需求。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没有外在的造化,心灵就会枯竭。当我们朴素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快要被蒸发的时候,是多么需要诗意和温情的润濡。《我的阿勒泰》在散发些许诗意和温情的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人只有与大自然达到高度的默契,身处那些亲切、平淡而自然的氛围中,才能够追寻灵魂的安顿、精神的寓所和情感的寄托。
哦,我们的阿勒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