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盐都大地上,美景串珠成链,活力乡镇“内外兼修”;产业发展旺,农民腰包鼓起来;告别“老破小”,城市更新焕发“高颜值”……近年来,盐城市盐都区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激活区域协调发展新活力,让城乡之美更富魅力、更有韵味、更具质感。
改善环境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4年4月6日,中共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关于江苏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评价认定情况的通报》,根据评价结果,盐都有11个村被列入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
近年来,盐都区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高水平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创新制定“8+2+N”人居环境示范村创建标准,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全域整治,不断提升农村整体风貌。
图源:盐都人公众号
走进“省特色田园乡村”盐都大冈镇佳富新型农村社区,仿佛走进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四通八达的道路干净整洁,白墙黛瓦的小院井然有序,郁郁葱葱的景观绿化错落有致……目之所及,清新自然、文明和谐。
作为集聚提升型村庄,佳富新型农村社区已建成148户,老村庄插建22户,新老村庄已集聚350户左右的规模,同时高标准配建绿化亮化、污水处理等设施,村内主次干道硬化、亮化、绿化实现全覆盖,村容村貌干净整洁、“老村”焕发了新活力。
近年来,盐都以创建特色田园乡村为抓手,深入开展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新改造农村户厕5653座,新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1807户,累计改善农民住房条件1.39万户,创成中国传统保护村落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5个、省级传统保护村落16个,成功入选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产业兴旺
农业产业化迈上新台阶
产业发展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盐都区持续瞄准建设农业强区的目标,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切入点,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产业“谋篇”,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走在盐都潘黄街道新民村,沿路能看到的,除了已经走向规模化的草莓园,更多的是新民村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据悉,潘黄街道新民村地处大市区西南,区域面积5.53平方公里,是全市乃至全省闻名的草莓产业特色村。从2018年开始,新民村依托与扬州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深入合作,持续推动草莓品种、繁育方式、栽培管理技术的更新升级,不仅实现了草莓产业从无到有向由大到强的跨越,更为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图源:盐都人公众号
截至目前,全村有200多户农户发展“一户一棚”,1200人实现充分就业,全村草莓种植规模超3000亩,户均纯收入15万元以上,当地也一跃成为全省草莓产业链最全、种苗繁育品种最多、园区环境最优的草莓生产基地。随着第十届世界草莓大会举办在即,新民村将乘着产业发展的“东风”,推动小草莓迈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
此外,一个个现代农业园区的蓬勃兴起,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除了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成全省品种最多、连片面积最大、设施高架无土草莓种植基地,引领10亿元级草莓产业跑在行业前列之外,盐都现代渔业产业园出产的大闸蟹、鳜鱼也通过国际BAP(最佳水产养殖规范)认证,成为全市首家获此国际认证的基地。盐都现代种业产业园还与高校合作,建立江苏小麦遗传育种科技小院,成功承办2024年全国小麦单产提升技术培训班暨优质专用小麦现场观摩会。
城市更新
推动城市品质“提档升级”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当前,盐都围绕提升城市品质内涵,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布局教育、医疗、商业、文体等配套设施,全力建设绿色低碳宜居宜业新城,让城市更富魅力更添活力。
近年来,盐都区以城市有机更新为契机,加强商业体系建设,推动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城市综合体丰富业态,促进神州路、海洋路等商业街区提档升级,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2个、乡镇商贸中心3个,构建分层分类的消费载体。
图源:潘黄街道团委
其中“渎上·老西门”街区位于盐都区潘黄街道内,毗邻万达广场,总建筑面积65000平方米,拥有五大商业区。漫步于“渎上·老西门”街区,一边是传统建筑,一边是时尚商圈;一边是老式茶馆,一边是艺术潮流,宁静与热闹、古朴与繁华在老西门巧妙碰撞、深度融合,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的同时彰显着城市的独特魅力。
此外,盐都区高标准建设十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科创服务、现代物流等新经济新业态,打造省级数字贸易集聚区,城西南物流园争创国家示范物流园区。
接下来,盐都区将充分运用政策利好,破除困难挑战,真抓实干、攻坚突破,努力走出一条富有时代特色、体现盐都智慧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为盐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文/过聪慧
资料来源:盐都人公众号、盐城市盐都区人民政府、新华网、盐城市人民政府
编辑:张沛 责编:周希 审核: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