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古装剧时,我们常常能够见到武侠题材,其中不可或缺的是武侠高手。这些高手多数使用各种不同的武器,而在战场上,弓箭手也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画面中常常展现着坏人被乱箭射中心脏而倒下的场景,或者主角被一圈弓箭手包围的情景。
攻城时,弓箭手更是不可或缺。但是有人会好奇,为何弓箭手的杀伤力如此巨大,一旦中箭就会立即倒地丧命呢?
弓箭最早出现在我国历史上约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正式使用则是在商朝时期。那时的弓箭由青铜铸造,箭杆则由竹子或木头制成,但飞行速度较慢。
为了提高速度,人们开始在箭尾绑上羽毛,然而当时的羽毛质量较差。到了宋朝,羽毛需求激增,于是风羽毛箭应运而生。后来,汉朝的耿恭发明了毒箭,以增强箭的杀伤力。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在攻城时中了毒箭,箭上的毒一旦进入体内,血流不止,而且移动越快,毒发越快。若不及时治疗,死亡将近。为了确保战后有更多士兵生还,一些中箭的士兵无论是否中毒,都会原地等待救援。
在战场上中箭的士兵会直接倒下,但一些将军却会无论中毒与否,继续战斗,既因为将军不愿等死,又为了激励士兵战斗决心。 在春秋时期,三棱式镞流行起来,这种箭头一旦射入身体,不能强行拔出,否则会导致大量出血。
在古代,士兵大多穿着藤甲作战,这是一种坚硬的木制防护道具,刀刃难以破坏。然而,藤甲的弱点在于制作时需要用一种易燃的油浸渍,因此怕火。为此,人们在箭杆上放置一些可引火的物质,甚至发明了火头箭。随后,藤甲被淘汰,弩出现。
然而,使用这个工具的弓箭的填充过程繁琐,三国时期,诸葛亮改用弓,即所谓的诸葛连弩。 一些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冷兵器,尤其是模拟弓箭。一般使用弓发射的箭初速度为每秒40米,只能射穿藤甲,并且有效射程在100至150米之间。
因此,在基本上两军进行交战时,弓箭很难发挥作用。所以,如果一个弓箭可以消灭一个敌人,那么几千年的战争就不会有那么多牺牲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