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古代皇宫在冬天如何取暖呢?1695年4月8日:北京故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建成。
古代皇宫如何取暖呢?方法很多。
在北京的冬天是很寒冷的,夜间温度基本都是零下几度,白天也不过几度而已。
这是平均温度,北京经常会出现冬季极端温度。夜晚出现零下十几度,对于北京的冬天来说不稀奇,建国后甚至出现过零下二十几度的极寒天气。
皇帝老子作为九五之尊,全国老百姓都被冻着,他也不能被冻着。
那么,故宫用什么方式取暖呢?
我们一个个来看。
火地
火地可以看作是古代的地暖设备。今天的地暖主要是在地板下埋设水管,用热水作为媒介,将整个房屋加温,更先进的就是电地暖,使用电加热的方式。
故宫的火地大同小异,就是古代的一种隐藏式供暖设备。它是一个修建在地下的封闭通道,类似于一个大号火炉。通常在屋外有个操作口,仆人在这里燃烧木炭。木炭点燃后,热气会沿着通道一直蔓延到屋内,将地砖加热,从而提高屋内的温度。
火地的优势是可以均衡加热,通过地砖温度的提高,将室内温度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人会感到比较舒适,不像烤火那么热。
曾于康熙五十年(1711)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描述说:“北京冬天使用的炉子,不像我在德国、荷兰和英国见的炉子。欧洲的炉子立在房间里,像小灶一样。这儿的炉子在室内不占地方,热量通过火道传导到室内,这些火道完全铺设在地板的下面。”这种设备类似现在的地热,他还说:“按照欧洲取暖的方法,当我们双足还冷时,头已很热了。在北京双脚却总是舒适而暖和。适度的热量均匀地充满在房间的每个角落。”
除了皇宫以外,普通人家是无法承受火地巨大开销的。火地未必是严丝合缝,用木柴和普通木炭烧火会产生很多烟雾,导致室内存在浓烟,一般都使用优质木炭。
当年优质木炭价格昂贵,有钱也未必能够买得到,只有皇家才有这种财力。有趣的是,这些木炭烧完以后,灰烬可以放在马桶中,是皇宫必需品。
资料中这么写火炭:在古代,炭的价格非常昂贵,平民一般都消费不起。皇宫中所用的火炭是经过反复精选的。宫中使用的上等硬火炭,均需坚实耐烧,敲之则叮当作响,燃烧时无火星、无烟尘。皇宫精品火炭分为两种,一种是燃完后呈白灰色,故谓之白骨炭;一种是燃烧时像菊花瓣一样,呈青灰色,故谓菊花炭。两种炭燃烧时火苗旺、热量大,非常干净且不会污染空气。这些上等火炭都用红漆箩筐盛放,所以也被称为红箩炭。
火地虽好,故宫中的宫殿也只有部分安装,基本用于皇上、皇后、太后、贵妃等少数人。火地需要一个仆人时刻进行维护,还有很大开销,皇宫内的普通人是没有资格享受的。
《红楼梦》中贾府是全国赫赫有名的贵族家庭,家里非常富贵。小说有部分写于北京(南京冬天没有书中这么冷),贾府对于取暖非常重视,有很多措施。然而,贾府这么有钱有势的贵族人家,也是不存在火地的。
暖阁和火炕
即便有了火地,也是无法将整个大宫殿都加热的。想要保持皇帝、皇后冬天起居的暖和,就必须将加热的建筑维持在较小的面积,这就是暖阁了。
所谓暖阁,就是采用火地和其他保暖方式的小型建筑。对于故宫来说,通常用木头材料在大型宫殿中隔出一个小的封闭区域,以保证里面的温度,以寝宫最为常见。
如皇后居住的坤宁宫,有两间较小的房屋被用于皇后冬季就寝,这就是“东暖阁”,相当狭小。
这也不是皇帝故意克扣皇后,乾隆帝的书房三希堂本来叫做西暖阁,里外两小间各不过4平方,加在一起也就是8平方米。
对于暖阁的加热方式很多,不仅仅使用火地,也有包括火炕、火炉、火盆等各种方式。
在小说《红楼梦》中,贾府中就有很多暖阁。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是一个比较冷的冬天。贾母心疼外孙女,当时这么说:“可以把宝玉挪出来,跟我一起在套间暖阁里,把你林姑娘暂时安置在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给他们收拾房舍,另做一番安置吧。”
可见,贾宝玉和贾母都住在暖阁中,保暖条件都很好。贾宝玉的暖阁较小,贾母的暖阁较大,所以才可以住下祖孙两人。
即便是贾府这种豪富家庭,也不能维持很大规模的暖阁。宝玉长大后搬入了怡红院,冬季的暖阁就很小。宝玉睡在暖阁里,守夜的大丫鬟袭人和晴雯只能睡在暖阁外面,晴雯因此感冒到最终送命。
晴雯抱病给宝玉补衣服时,宝玉很心疼她,让晴雯睡在暖阁里,自己睡在外面。可见,怡红院的暖阁很小,只能容纳一张床。大家注意,在暖阁睡觉就是在床上,而不是在炕上。这是因为暖阁的温度很高,已经不需要使用炕。
相反,贾母的暖阁就是套间,也就是说有里外两间房。
我们再说说火炕。
也就是几十年前,火坑在北方还是很流行的。
今天东北的很多旅游景点,民居内都有火炕。
相比火地来说,火炕只需要较少的燃料,即便普通人家也能承受,更别说皇宫内。
对于皇宫来说,火炕是必需品,也是暖阁内的必需品。冬天寒冷的时候,人大部分的起居都围绕着火炕,吃喝拉撒都在炕上。
小说《红楼梦》中,冬季动不动就上炕,小说前80回中就有105处写到了炕。
比如第三回写林黛玉进荣国府后,来拜见王夫人,至正室东边三间耳房内:临窗大炕上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茶未吃了,……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垒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她方挨王夫人坐了。
第五十五回写凤姐让平儿上炕同坐共食,对平儿说:“过来坐下,横竖没人来,咱们一处吃饭是正经。”而平儿则“屈一膝于炕沿之上,半身犹立于炕下,陪着凤姐儿吃了饭”。凤姐对平儿虽特优礼,平儿仍不敢恃宠而骄,越礼一步。
荣国府元宵家宴的时候,大家开始都是在大花厅里喝酒看戏的。晚上气温下降,贾母就让大家都去暖阁的炕上坐。贾母还说:“大家坐在一处挤着,又亲香,又暖和。”
其实,《红楼梦》中的炕分为两种,一种是贾母那里真正的火炕,一种则是徒有其表的木炕。贾母年龄大了,冬天不能受寒,所以暖阁、火炕都是齐全的。
而《红楼梦》其实是发生在南京的事情,曹雪芹是13岁被抄家以后才被迫回到北京老家。而南京冬天虽然也比较寒冷,尚且没有到普遍用火炕的地步。所以,王夫人、凤姐等人的炕只是木炕,只是有个火炕的外形。
火炉、火盆
同普通老百姓家庭一样,故宫有很多用于加热的火炉和火盆,毕竟它们加热最快。
对于皇帝来说,不可能时刻都在暖阁中,冬季也是需要去大殿的,比如去金銮殿工作。
这种地方没有地火,没有火炕,只能使用火炉和火盆加热。大殿中通常摆放很多火炉和火盆,由太监专门看守。
即便是暖阁中,由于地火的温度可能不够高,也会使用火炉和火盆提高室内温度。
可以这么说,火炉和火盆是性价比最高的加热设备。
只是,这玩意不太安全,存在火灾和中毒的隐患。
历史上,故宫有过多次大火,冬季火灾尤其众多。详细分析的话,几乎都是对火炉和火盆处理不善,最终导致火灾。
清朝嘉庆时代,皇帝曾下圣旨,责怪太和殿的火炉和火盆存在火灾隐瞒。由于太和殿面积太大,人来人往需要打开殿门,火炉和火盆加热效果很差。而负责管理的太监多漫不经心,一旦遭遇大风,火炉和火盆内的炭火往往会乱飞,遇到易燃品就会失火。
嘉庆皇帝认为中和殿、保和殿也是如此,他亲眼看到过御前侍卫灭过几次火,感到相当不安全。
事实证明,嘉庆皇帝的担忧是正确的:嘉庆二年(1797年),乾隆皇帝已是“太上皇”。一个冬夜,乾清宫突然冒起大火,侍卫和太监们开始大力扑救,但此时正值寒冬,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到了北边的交泰殿,在眼看火舌就要到坤宁宫屋檐的时候,风突然转向,坤宁宫这才免去了一劫。事后经过查证,此次大火是因为太监在看守火盆时,没有将火盆内的炭火盖严,使得火星复燃引起了一场大火。
这场大火,使乾隆皇帝苦心收集了五十多年的“天禄琳琅”尽数损毁。后来,嘉庆很快将乾清宫及交泰殿重新修缮完备,另外又重新征集各种版本图书,补齐了“天禄琳琅”图书。此后,嘉庆对炭火盆格外注意。他甚至还下令只许在太和殿的平地上安放两个火盆,而其他如中和殿、保和殿的火盆用完后一律撤除。
相比火灾以外,火炉和火盆最大问题还是会导致中毒,尤其是夜晚睡觉时中毒。
火盆中的燃料出现半燃现象,就会出现大量一氧化碳。如果是在大殿上倒还好说,在面积狭小的暖阁内半燃,就可能出大事。
溥仪就曾经遭遇过一氧化碳中毒。当时他只有17岁,在凌晨1点突然被太监推醒。此时的溥仪感到非常不舒服,下地后甚至不能走路。他在太监扶持下走出屋子,随即晕倒。好在溥仪中毒不深,加上年轻力壮,第二天就大体恢复。
而之所以发现溥仪出现异常,是因为夜晚在溥仪暖阁内守夜的两个太监,都因为中毒而晕倒。巡逻的太监发现不对劲,急忙推醒溥仪。如果发现迟几十分钟,溥仪和两个太监恐怕都没命了。
《红楼梦》中,火炉和火盆也是常见的东西。
如贾母赠送给贾宝玉的雀金裘,是俄罗斯进贡的东西,整个大清国恐怕没有第二件,是非常珍贵的奢侈品服装。然而,贾宝玉去给舅舅王子腾过生日,不小心将雀金裘烧了一个洞。有人觉得奇怪,怎么衣服这么容易被烧出洞?因为冬季严寒,王家到处都是火炉、火盆,四处都有明火。雀金裘有很多羽毛是易燃品,被飞溅的炭火烧个洞也不稀奇。
有趣的是,故宫的火炉和火盆也是有级别的,可不是什么身份都可以24小时大烧特烧,木炭数量是有级别的。
清乾隆年间,宫内按份例供应木炭: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
手炉、脚炉、汤婆子
即便是今天,我们还在用手炉、脚炉、汤婆子。
手炉就是暖手器,脚炉自然是暖脚器或者电热靴,汤婆子也就是暖水袋。
今天的故宫博物院里面,有不少精致的手炉、脚炉作为展品。它们做的像工艺品,但功能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在内部放上炭火,用于冬季暖手暖脚。
《红楼梦》中,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见王熙凤,后者就抱着手炉,手里正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里的灰。
天气太冷,王熙凤要见客不能钻入被窝,只能用手炉缓解手脚的寒冷。
这种手炉是烧炭的,要经常更换炭火,以保证手炉的温度。王熙凤拨手炉里的灰,就是装作在更换炭火没有空出来迎接,也是八面玲珑的作风。其实,这种工作自然是丫鬟去做。
不仅仅王熙凤这样的女人需要手炉、脚炉,男人们也一样需要。
贾宝玉去贾府学堂读书,袭人就特别提到了手炉、脚炉:袭人又道“大毛衣服我也包好了,交出给小子们去了。学里冷,好歹想着添换,比不得家里有人照看。脚炉手炉的炭也交出去了,你可着他们添。那一起懒贼,你不说,他们乐得不动,白冻坏了你。”
至于汤婆子就有所不同,它是锡或者铜制成的瓶子或者罐子。汤婆子的内部不需要加炭火,而是直接加入热水。汤婆子就是今天的暖水袋,用于冬季睡觉时暖身体用的。
那么,为什么它叫做汤婆子?汤指的是需要加热水,婆子则有另类解释。说是汤婆子在夜晚对于男人来说,加热效果比老婆要好,还要时刻不能离开,所以叫做汤婆子。
火锅
意外不意外,惊喜不惊喜。
在冬天,没有什么事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情。
故宫的冬季,就是吃火锅的季节。
清代的满族皇帝,几乎人人都爱吃火锅,这也是他们民族的传统。
康熙和乾隆皇帝,都十分喜欢吃火锅。据记载,在乾隆五十四年,仅一年时间乾隆皇帝就吃了两百多顿火锅!据《乾隆四十八年节次照常膳底档》载:乾隆四十八年(1783)正月初十,乾隆帝用膳三顿,顿顿均包括了火锅。
据载:卯正三刻(约上午6点45分),乾隆帝在养心殿进早膳,其中含燕窝红白鸭子八仙热锅一品、葱椒鸭子热锅一品、炒鸡丝炖海带丝热锅一品;辰正二刻(约上午8:30),乾隆帝在乾清宫举行筵宴,款待宗室人员1060人,设火锅530桌,主要涮羊肉片、鸡肉片、狍肉片等;末正三刻(约下午2点45分),乾隆帝在正谊明道(漱芳斋)进晚膳,其中含燕窝鸡糕酒炖鸭子热锅一品、炒鸡大炒肉炖酸菜热锅一品、红白鸭子炖杂脍热锅一品、婉嫔进贡热锅一品。
慈禧太后喜欢吃火锅,还创造了一种新式火锅:《御香缥缈录》之“上苑奇葩”一节,记载了慈禧喜欢吃的一种火锅,称为“菊花火锅”。这种火锅的主要原料为:剔骨鲜鱼(或肉)片、原汁鸡(或肉)汤、鲜“雪球”;其中的秘方即鲜“雪球”。“雪球”是一种白菊花,花瓣短而密,而且非常洁净,宜于食用。
据书中记载,吃火锅前,有专人摘取新鲜的“雪球”,将其洗净。随后,御膳房准备银质小暖锅一具。暖锅里已经有了大半锅的原汁汤,上面的盖子与锅接缝极其严密,不仅有利于锅热,还能使鲜味保留。接着,御膳房准备比茶几略大的餐桌一张,并将火锅稳稳架在桌子中央预留的圆洞位置。太后吃火锅时,太监张德揭开火锅盖,待慈禧亲自将肉片放入锅内后,盖上锅盖。
五六分钟后,张德再次揭开锅盖,待慈禧将菊花瓣酌量撒入锅内后,再盖上锅盖。稍等片刻,菊花火锅就可以使用了。鲜肉片在鸡汤里烫熟后,产生了鲜味,这种鲜味再与菊花透出的清香融合,便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鲜香口感。书中记载了慈禧每次吃这种火锅的丰富情感:吃火锅前,“总是十分的兴奋,像一个乡下人快要去赴席的情形一样”;放菊花时,“总得不住口的指挥着”;吃火锅时,“吃得高兴,往往会空口吃下许多去”。
这还不是只有皇上皇宫妃子可以吃,而是什么人都可以吃火锅。
据《宫女谈往录》(金易、沈义羚著,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版)之“四季的饮食”记载:清代宫廷里,每年自十月十五日起,每顿饭都要添设火锅,吃法与东北的习惯相同,“将酸菜、血肠、白肉、白片鸡、切肚混在一起”,吃火锅的时间达3个月之久。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