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葬制度源自人类文明初期,当时的人们相信死后灵魂将永存,因此构想了另一个生命领域。古埃及法老为此兴建雄伟的金字塔,意在死后延续享乐。而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情形。孔子提出“侍死如生”的理念,因此古代帝王常为自己建造宏伟的陵墓,并陪葬丰富的器物,以确保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仍能得到优越待遇。
帝王心中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即便陪葬了最珍贵的器物,他们仍感不满。在古代,这种不满催生了人殉制度的产生。
在奴隶社会,墓葬中发现了大量与帝王一同陪葬的奴隶。在当时的观念中,奴隶与牲畜、器物地位相同,并未被视为人类。
历史文献中记载了西周时期的一段贸易记录,五名奴隶换得了一匹马和一捆丝绸。奴隶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战俘、买卖、破产后自我贩卖,以及自然增生。
因此,当奴隶主去世时,常常会将生前所用的马匹、刀剑、日常用品等物品一并掩埋于墓中,以供陪葬使用。这其中也包括一部分曾侍奉过他们的奴隶。
随着社会的演变,丧葬制度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人殉的传统逐渐减少的背景下,皇帝死后用嫔妃陪葬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封建社会的兴起中,奴隶地位有所提升,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农民和平民,拥有了一定的自由和人身权利。因此,封建主已不能随意杀死他们作为陪葬。
相应地,在秦汉时期,皇帝并不提倡人殉,而是使用各种人俑来替代。例如,秦始皇采用兵马俑替代陪葬死士,而汉代的人俑则更为精巧,大小不一。
然而,尽管人殉数量减少,但用嫔妃陪葬的现象却日益普遍。在历史中,秦二世下令坑杀后宫女子来铲除异见者,这一残忍行径昭示了当时政治动荡的局面。
汉武帝时期的故事更是令人唏嘘。卫太子去世后,钩弋夫人得宠生下刘弗陵,引起了汉武帝的担忧。他担心钩弋夫人在自己去世后会重演吕后之祸,因此命令她自杀陪葬,并将后宫全体嫔妃一同殉葬。
这些血腥的事件揭示了皇权下的残酷和无情。在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甚至出现了杀母立子的惯例,导致后宫嫔妃不敢怀孕,生怕因生子而遭殃。
在古代,丧葬制度的变迁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演变。一些历史故事如《芈月传》中的芈八子以及楚宣王时期的安陵君,展现了人们对陪葬的态度与考量。
芈八子临终前想让情人魏丑夫陪葬,但魏丑夫为了保命,巧妙地寻求了大臣庸芮的帮助。庸芮指出,若相信死后有灵,让魏丑夫陪葬可能会惹怒前夫;若不相信,又怎能忍心害他去死?因此,芈八子最终放弃了这一念头。
而楚宣王时,安陵君为保护自己的荣誉主动提出陪葬。在古代,这样的决定或许令现代人难以理解,但在没有现代医学支持的情况下,死亡率高、寿命短,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换取光明前程。因此,牺牲个人生命来换取家族荣耀、民族安全,在当时被视为正当而值得的行为。
在古代,多数嫔妃对于陪葬并无意愿。然而,自明清之后,嫔妃殉葬的现象却突然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这一做法的始作俑者可追溯至朱元璋。据史料记载,他逝世后有近四十名嫔妃殉葬,这种恶习一直延续至景帝时期。
这些被迫陪葬的嫔妃往往年轻且未育,多来自民间。她们缺乏家族的庇护,一旦皇帝辞世,便被迫选择自我牺牲。
通常情况下,她们选择了自缢或窒息来结束生命,但也有一些不愿意自杀的,于是太监会动手勒死她们,甚至强行灌下毒药。
无论是自然死亡还是殉葬,这些嫔妃的七窍和下身都会被用玉石堵住。有些嫔妃在临终前出现最后一次月经,导致下身的玉石被血染成传说中的血玉。因此,她们的尸体常常呈现出双腿分开的姿态,因为身体需要经过处理,而陪葬品就被放置在她们下身之间。
尽管这些嫔妃仍然拥有着一定的宫廷品级,但她们的死法仍然十分痛苦。相比之下,其他殉葬的宫女更加可怜,有些甚至被活埋窒息而死。这些女子在临死前的挣扎和抗争中断了气息,因此她们的尸体呈现出双腿分开的姿态,反映出她们临死前的痛苦。
清代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被迫殉葬的惨案,据传是由他的儿子们用弓弦活活勒死的。这些古代帝王的嫔妃们,尽管生活在锦衣玉食之中,却时刻处于朝不保夕的恐惧之中。权力若无约束,必将导致疯狂。这一现象在古今中外都屡见不鲜。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