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活条件不断变好,很多男人到了中年,小肚子就会不知不觉鼓起来,像是一个大大的啤酒桶,所以被人们戏称为“啤酒肚”。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啤酒肚是一种病症。在现代审美中,啤酒肚也已经沦落成中年油腻的象征。所以有了啤酒肚的人,都非常烦恼,很多人还试图通过健身的方式来消除啤酒肚,练出八块腹肌,以示自己健壮有力。
但其实在古代,啤酒肚恰恰是健壮的代名词,这从它的另一个名字“将军肚”中就可见一斑。
古代名将的将军肚是戏说还是史实?“将军肚”崇拜又是如何而来的?这还要从史料中找寻线索。
古代没有影像技术,古代将军到底长什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仍能通过文字记载来略知一二。
翻开二十四史中的名将传记,像如 “有伟体”,“腰腹伟”、“腰带八围”、 “腰带十围”、“腰带十四围”等等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
据专家考证,“围”应当是指两手拇指和食指合围的长度,这个尺寸至少要有20厘米,那么腰带十围的话,就是两米左右,可见体型是多么地肥硕。这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作者之所以这么写,无非就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健壮有力。
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个以胖闻名的武将,一个是董卓,一个是安䘵山。据《后汉书·董卓传》记载:“乃尸卓于市。天时始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守尸吏然火置卓脐中,光明达旦,如是积日。”
而《资治通鉴》中也记载:“禄山体充肥,腹垂过膝,尝自称腹重三百斤。”这同样也有夸张成分,但安䘵山异常“肥大”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安禄山剧照
除了史料记载外,还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证据就是历代的名画、壁画和雕塑。
历代名图中关于军事题材的不多,但只要画到将军的,无一例外都有个将军肚。
两汉之前,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兵马俑。从兵马俑中就可以看出,早在秦朝之时,将军的肚子就比一般士兵要鼓了。
秦朝之后,最重要的证据是壁画和佛像。壁画和佛像所刻画的内容虽然都不是现实题材,但宗教艺术是现实生活和现实审美的反映。
专家普遍认为,壁画和佛像中的天王形象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将军为依托的。从两汉到隋唐时期留存的壁画和佛像中可以看出,不只是天王,即使是佛祖和菩萨,也越来越胖,将军肚也越来越大。这反映了社会的审美,也说明人们越来越以将军肚为荣。
那为什么古代的名将们要以“将军肚”为荣呢?这还要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说起。
众所周知,古代的生产力极不发达,农产品的产出也比较低。《孟子》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说,能让七十岁的老人吃上肉,这就是明君圣主了。孟子所处时代虽为战国,但之后的土地生产力并没有飞跃性的提高。
到明清时期,在引入玉米和红薯这样适应性强、产量高的新型农作物的情况下,亩产粮食也没超过500斤,历史上,老百姓最好过的朝代是唐朝,年口粮能达400斤左右。其他朝代基本都在200斤左右。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即使是历史上的那些所谓“盛世”、“治世”和“大一统”,人民能保持“不饥不寒”就不错了,杜甫诗中所写的那种“小邑犹藏万家室”,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至于一般年景,连吃饱穿暖都是问题,更别说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了。
但统治阶级就不一样了,他们处于金字塔的顶端,靠剥削底层人民为生,是所谓的“肉食者”。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啤酒肚的成因很多,但“吃得好”是一个重要因素。英国智库通亚咨询公司曾做过一份调研,从1985年到2012年,中国城市男性的平均腰围足足增长了20%。“以今喻古”,古代上层阶级的生活条件要好于底层人民,平时又很少进行体力劳动,所以很容易产生“大肚子”。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大肚子是对健康有害的,本身是一种疾病。
但在古代,“大肚子”是上层社会的人才有的东西,所以,得病竟然慢慢异化成了富贵的象征。
即使是底层百姓,偶尔有了个大肚子,也会被人说是“有福气”,平时见了人,主要的问候语就是“最近又胖了!”
这种文化一直延续传承,至今有些老人见人问好,仍会说“最近又胖了”,关心晚辈,总会担忧地说“怎么又瘦了”,结果引得早已接受新观念的年轻人很不高兴,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古代的将军也属于统治阶级,既然迈入了社会上层,自然也就想跟随风尚,所以也都想有个大肚了。他们即使没有,也会让画像人,写书人给他们“安”上一个大肚子,这跟现在很多人故意把自己P瘦了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看到史书上动辄“腰带十围”的夸张记载,这恰恰反映了一种社会风尚。
具体到战争中,有“将军肚”的人也格外有优势。
在古代,大肚子也是力量的体现。古代没有科学的健身系统,也没有肌肉量等这些衡量强壮的指标,他们衡量强壮的指标就是身高马大,膀阔腰圆。
在一般情况下,这些人确实也比一般人更强壮有力,与此同时,他们的肚子自然也要比一般人大一些。这些人一旦当兵入伍,优势就立即体现出来。与体格较弱的相比,他们在作战方面也更为勇猛,更为晓勇善战。
其次,体重大的人更适合做骑兵。骑兵是古代最具有机动性的兵种,在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骑兵。骑兵的战斗力要远强于步兵,比如蒙古骑兵,总兵力不超过30万,却打遍世界无敌手,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骑兵的建设,精锐之师必定是骑兵。但要当好骑兵,必须要驾驭战马。而在驾驭战马方面,五大三粗的要远比体格瘦小的有优势。
这就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要普遍强于中原王朝的骑兵,在分裂的中原王朝中,北朝骑兵又普遍强于南朝骑兵的原因。
中原王朝为了提高骑兵的战斗力,在征兵时也会刻意选择体型高大,膀阔腰圆的人当骑兵。由于骑兵的地位要远高于步兵,所以骑兵中出名将的机会也远大于步兵。
像如李牧、卫青、霍去病、关羽、李靖、狄青、岳飞、徐达等等,莫不是骑兵出身,后人给他们画的画像或做的传记中,也大都是“膀阔腰圆”形象。
此外,从耐受力上看,体重大的人在行军打仗过程中,也确实有一定的优势。
古代的后勤补给系统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经常会出现粮草、衣物供应不及时的情况,战士们几天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体重大的人虽然饭量大,也容易饿,但因为皮下有丰厚的脂肪,所以在极端情况下,体重大的人可以通过脂肪分解产生能量维持生命,反而更耐饿。
此外,由于有脂肪保护,体重大的人也更加的耐冷,所以在出现衣物供应不及时的时候,能够比瘦人更容易活下去。
与此同时,体重大的人对瘟疫等疾病的抵抗力也更好。根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体重大的人在面对某些外界威胁时,对身体的保护指数比正常人高出30点,科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肥胖悖论”。
综合这些因素,可以清楚地看出,体重大的人在古代战争中更容易建功立业。但这时的体重大还只是指身材魁梧,膀阔腰圆,并不是指一般的虚胖和肚子大。
但随着这些人不断往上爬升,他们的待遇不断改善,他们一方面吃得越来越好,一方面体力拼杀也越来越少,他们的体重也因此越来越重,肚子也越来越突出。相比于其他方面的变化,肚子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要更加醒目和突出,于是大肚子就慢慢异化成将军的标志性符号了。
在古代,“将军肚”既寄托了人们对吃饱喝足的向往,也代表了人们对强健有力的认知。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已无衣食之忧,对强健也有了更新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威风凛凛的将军肚变成了略带戏谑的啤酒肚也就不足为奇了。
《后汉书·董卓传》
《资治通鉴》
《孟子》